船舶工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战略产业;

欧美是在科技高速进步的形势下主动退出船舶总装建造市场的;

欧美目前在军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船舶高端配套领域仍保持着优势;

日韩是我们主要竞争对手,在船舶科技研究、新船型开发、配套等方面仍领先于我们;

美国、韩国、新加坡在海洋工程设计、建造方面走在我们前面。

虽然近几年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从上面几点来看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爆发,使我国造船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弱点被放大,产能过剩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要充分发挥创新在推动船舶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规划,积极引导企业发挥创新的作用;船舶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活动,提升竞争力。

我国船舶工业在邓小平同志于1977年对船舶行业重要批示的指导下,有过改革开放,率先走向国际市场,艰苦创业,造船年完工量从占全球份额3%到45% 的发展历史;在朱镕基同志2002年对船舶发展目标重要讲话的激励下,在国家出口产品退税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创造过2010年造船完工6700万载重吨,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保持至今的辉煌。但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船舶工业也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支撑不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船舶企业应变、驾驭能力明显欠缺,要走出困境,必须依赖技术和管理创新。

形势严峻 产能过剩 创新能力差

目前,我国已投产的1万吨以上的造船坞有736座,其中30万吨级为33座,10万-25万吨级为26座;修船坞有56座,其中30万吨干船坞为6座,10万吨以上干船坞为6座,3万吨以上浮船坞为21座。巨大的投资造成了我国造船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历史空前。2012年,全球新签造船合同仅4686万载重吨,其中我国船舶企业合计新签合同为2041万载重吨。企业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来促进中国船舶工业过剩产能转移已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的船舶设计队伍在壮大、科研设施在增加、保障条件建设在加强,但是仍面临着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附加值偏低、高端产品自主设计能力偏弱、设计配套对外依存度偏高、科技创新与实业需求脱离严重等诸多问题。《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明确指出,我国船舶工业在高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集中度较低,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步伐缓慢。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工业整体水平和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国家态度 应从政策扶持转向顶层规划

应该说,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1977年底,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明确指示: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中国造船人从此面向国际市场,积极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学习国际标准、规范,引进生产许可证制度,使我国船舶产品与国际接轨。

1994年、1999年,我国政府两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加大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力度,为中国船舶工业做大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国船舶完工量达到了6700万载重吨,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从1977年的3%跃升到了42%,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11年、2012年继续保持这一地位,造船完工量分别为7600万载重吨和6021万载重吨,分别占全球份额的45%和41%。同时,2010年-2012年,我国新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数量以载重吨计也均名列世界第一。

不过,自2003年以来,在争做“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思想指导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齐动手,使船厂建设进入了“大跃进”时期,传统造船产能大幅增长,造船吨位明显提升,加上中国和亚洲成为“世界加工厂”对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需求旺盛,造船企业都想在短期内大桶淘金。为此,他们盲目投资硬件——船坞、船台、厂房、码头;忽视软实力建设——新船型开发、新工艺研究、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创新工作大多是“停在嘴上,排在尾上”。虽然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产能增加将有害于产业健康发展,需要适当调控建设,但是地方政府仍在为当地的GDP增长,帮地方企业跑批文、争立项;主管部门也在强调造船能力过剩、配套能力不足,制造有余、创造短缺,但是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调控政策,企业响应不多,连大型国有企业也在争搭造船设施“再建设、再改造”的班车。

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国政府做了一系列工作,引导企业探索创新、鼓励新产品开发、支持研发基金,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后,政府主管部门更要组织专家力量,深入国有、集体、民营、外资等不同性质的船舶企业了解情况;认真分析近期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美国前几年推崇的知识经济和最近的“再工业化”、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及制造业的恢复、外资从我国部分制造领域回迁并裹挟着我国少数民营配套业随迁等问题;深入研究制造业格局变化对远洋运输业、远洋运输船舶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存,海洋能源利用对船舶制造业的影响和依存,远洋渔业、海洋旅游业对船舶工业的需求,其他涉海相关行业与船舶制造业的依存关系;进而从世界经济大格局中分析这一轮船市下滑或拐升的趋势,从顶层上规划船舶产业的发展,有序地引导企业退出或转移,减少国家损失。

企业创新 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船舶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的主体,其必须了解、分析本行业现实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创新活动,针对主要矛盾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好现有生产资源,处理好“共线”扩大规模和“邻线”新增建设与主体产业、支柱产品调整的发展关系;同时,还必须在转型过程中,深入分析行业市场、国家经济结构乃至世界经济变化的相关要素,从正反两面来调研、思考自身产业结构与行业市场的匹配性,产品型谱与用户需求的适应性,行业标杆企业在策划、管理、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先进性,新品研发对市场的引领性,新拓展的业务在相邻市场的竞争性等。

船企要把外部变化的核心内容凝练成创新活动的方向、指南,要把内部的人才和产能转化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重点要鼓励科技创新,按科技创新体系的科技投入、科技保障、科技队伍、科技产出、成果回报等要素逐项做好;根据本企业技术专业发展特点和前沿技术分析,确定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地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在研发立项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突出主业,大胆应用新技术但要慎重拓展新专业,大胆引进新专利但要紧密结合主导产品,重视跟踪与自己主业相关的科技动向和关键技术已突破的阶段性成果,在技术市场上甄别和选取符合本单位需求的技术产品,重视联合,重视孵化,从中培育出新产品、新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主业不断地获得创新源泉的滋养。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