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年来国内船舶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江苏省如皋市将如何加速提高船舶企业科技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目前制定产业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的重点。经过不断探索和多方论证,该市正在制定形成《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并在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基地,旨在通过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及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提升本地船舶工业自主研发设计、专业化制造及设备配套能力,从而在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实现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得天独厚的10米水深、20.2公里长的长江深水岸线,自“十一五”以来,如皋船舶及海工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该市十大产业之首,建成了江苏省级船舶及海工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目前,全市拥有船舶及海工企业206家,总投资规模约为2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骨干企业86家,2012年实现应税销售267亿元,占该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2%。

根据规划,如皋市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将形成相对集中的熔盛船城、海工制造及配套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园、欧洲工业园、中小船舶产业带、船舶信息化服务外包基地及游艇工业园。其中,熔盛船城、海工产业园、中小船舶产业带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以船舶动力系统为主的欧洲工业园,目前已有瓦锡兰船用柴油机项目入驻;其余板块则尚在规划筹备中。

如皋市在规划中提出,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结合产业基础及企业和市场需要,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工程实用成果,并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开展产品的技术咨询和检测评估服务,引领全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经过3年的建设,如皋市将打造出一个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研发与服务基地,全面提升该市乃至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至2015年,如皋船舶制造及海洋工程装备的产能将达到800万载重吨,产值达到560亿元;高端配套板块产值达到350亿元;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板块产值达到100亿元;实现产能总计突破1000万载重吨、销售超过1000亿元的目标。

据了解,如皋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将主要开展绿色船舶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技术、数字化造船技术等的研发,以及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船舶与海工共性技术的创新等。为给创新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如皋市已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建立了如皋(江苏)绿色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院,其将在逐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咨询和检测评估中心的同时,发展为如皋乃至江苏省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科技资源中心。

如皋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制定船舶海工及配套业创新规划,建设协同创新基地,其根本目的在于逐步改变该市船舶海工及配套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的局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如皋市将围绕“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的要求,进一步有效整合资源,使有限的岸线资源实现利用最大化,大力招引一批海洋工程及辅助船、特种船建造企业落户该市。对存量企业则将进一步优化其产品结构,推动企业产品结构升级提档,加快培育、发展海工装备产业,打造海工装备发展平台。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新型船舶工业服务外包产业,形成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虚拟造船和产业链管理,为船舶海工制造及配套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服务,促使全市船舶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此,如皋市将加大对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的科技投入,确保市级财政对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科技投入占全市科技支出的比例达到40%,并做到逐年稳步递增;将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支持发展船舶及海工产业的创业投资。此外,在深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如皋市也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在近期该市召开的船舶海工及配套业发展座谈会上,哈工程大学、七○二所、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对如皋市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结合各自单位的科研成果,对如何抓住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科技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配套产业提出了建议,并表示将在前期有关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才要素和市场要素等方面的资源向如皋市集中,争取今后取得更大的合作成果。如皋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东表示,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将越来越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可以预见的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如皋市委、市政府认准、认定了该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在产业链上进行系统研发,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促使如皋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更好、更快、更专业的发展。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