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产能严重过剩,我国部分船舶动力机电企业纷纷进行转型升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抢订单、拓市场方面有所突破的同时,成本不断高涨,后续订单量少价低,以及合同付款条件越来越苛刻导致企业资金压力不断增大,这些不利因素均成为船舶动力机电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拦路虎”,使其发展受到羁绊。同时,随着短周期订单项目的增多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企业生产组织面临极大的考验。大多数企业负责人坦言,今后发展道路上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订单缺口––企业难言之隐

“原本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船用厨房设备制造项目,今年产值只能达到2000万元左右,与预期的3000万元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位船配企业负责人深感经营压力之大。他同时表示,由于手持订单不足,企业明年的生产任务存在不小的缺口。记者了解到,这在船舶动力机电企业当中并非个案,多数企业的负责人对于今年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均感到“压力山大”,对明年的生产组织、计划安排也深表担忧。

伴随着订单量的下滑,产品价格也在持续走低,成为了压在企业身上的又一座大山。据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有不少企业为“抢活干”,不断压低价格,甚至亏损接单,这已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造成市场整体价格水平一降再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动力机电部统计数据显示,中船集团公司旗下的动力装备企业通过积极开拓新市场,实现了新接订单的显著增长,特别是低速柴油机接单量按台数计算,占国内市场接单总量的近70%,但单机单位功率价格一度下降,跌幅达4%。

此外,生效订单交货期调整频繁,也对企业的生产形成了重大冲击。据一家柴油机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反映,该公司就遇到了船厂、船东不断调整产品交货期的情况,今年1~7月,其396台柴油机订单历经12次调整,这给企业的开工准备、生产组织增加了很大难度。

为化解上述不利因素,一些船舶动力机电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务之急,一方面是抓好订单承接工作,尽早落实明年的生产任务,靠产品总量摊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进一步“练好内功”,从质量、服务、生产各环节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资金压力––难以承受之重

除了订单数量和价格下滑,短周期项目增多也成为船舶动力机电企业必须跨过的一道难关。在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新签的订单中,短周期产品比例达53%,用户对这部分产品均要求当年交货。这对于企业的生产组织是很大的考验。

与此同时,合同预付款比例逐渐下降、货款回收难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处于异常紧张的状态。“公司承接了一批公务船配套设备订单。船厂只预付60%的货款,而后期40%的货款中,35%在6个月内陆续付清,剩余的5%则要在一年之后才能回笼。这40%的资金,要么等到船舶试航结束,要么等到交船后才能付清。受此影响,企业目前的资金压力很大。”镇江中设有关负责人无奈地表示。另据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反映,该公司被拖欠的货款高达9000万元。记者了解到,当前,随着合同付款条件越来越苛刻,动力机电企业中在交付产品后半年内收款已成“常态”。

此外,除日常的费用支出以及为在建产品进行“垫资”以保证正常生产外,一些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需要为新业务开拓投入一定资金。一些船舶动力机电企业负责人甚至表示,受各种不利因素困扰,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将面临资不抵债的局面,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企业应积极开展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和首制机的生产策划工作,加大组织力度,加强产品成本质量管理,确保生产平稳进行并按期优质交货,促使资金尽早回笼。

主动作为––企业出路所在

从目前我国船舶动力机电企业的产品看,技术雷同、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严重,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致使企业之间争抢客户资源、打“价格战”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同时,除了国内同行,我国船舶动力机电企业面临的更主要的竞争对手则来自于国外。由于相关企业研发实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在船舶动力机电设备方面一直受制于人,在海工机电设备等高端产品领域更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很难与国外企业抗衡。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一些船舶动力机电企业开始涉足新领域,致力开发出“人无我有”的新产品。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将利用企业在船舶上层建筑制造方面的技术实力,向海工生活模块制造领域进军。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则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于今年8月成功中标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深水三用工作船电力推进柴油机项目,实现了由传统市场向海工市场的“华丽转身”。这些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主动作为、寻求突破,也为其他企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