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关键时刻,国务院要求制定国家版负面清单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8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其中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夯实监管信用基础等九大项、33个小项的内容。

  《意见》明确提出,要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即实现清单之外非禁即入,限制政府的权力。多名受访学者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如此迫切推出负面清单,一方面是激发市场活力,更重要的是迅速和国际接轨。

  加速接轨国际

  《意见》提出:“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国务院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以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地方政府需进行个别调整的,由省级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

  《意见》并未明确负面清单的出台时间,只是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牵头负责。

  一名官方科研机构研究人士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去年下半年,相关高层就在内部讲话上提出过负面清单取代支持目录的思路。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开始对负面清单展开调研和研究,预计以试点的方式逐步推行。

  上述研究人士称,高层去年在一次内部讲话时就曾表示,政府部门要将一些本该市场管的事情交给市场,要相信市场优胜劣汰的力量,并考虑今后不要轻易再出台鼓励支持类目录,要搞负面清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余劲松近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的深化要求政府进一步放宽管制,特别是对某些行业,应逐步取消对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准入限制,促进竞争;从国际形势看,投资自由化是大势所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在放松外资准入管制,有些国家还通过双边或区域性投资条约或自由贸易协定实现了投资逐步自由化的义务。

  负面清单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目前国际上有70多个国家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以清单的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清单之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不少学者均对记者表示,负面清单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激发市场活力,更重要的正是接轨国际的战略考虑。

  事实上,负面清单这一概念在国人眼中长期相对陌生。直到去年7月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中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与美方进行双边投资协定(BIT)实质性谈判,这一概念才逐渐成为经济领域的“热词”。

  如今,第六轮S&ED将于今日召开,此次对话中,已进入实质性文本谈判阶段的中美BIT备受瞩目。在此前召开的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预计本轮对话双方将进一步就BIT谈判取得新的共识。

  “不可否认,中美对于BIT负面清单的分歧确实是目前阻碍谈判进一步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此前对媒体称。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侃如对媒体表示,伴随着S&ED的召开,美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于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开放那些目前对美国封闭的产业,厘清负面清单对中国而言有不小难度。

  如今在S&ED召开的前一天,中国明确表示将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这也是中国在表达自己的对话姿态。”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中国目前参与的许多国际谈判,包括中美BIT、中欧BIT,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都是必需的。”陈波说,谈判的时间窗口期都很紧张,所以中国必须尽快拿出自己的负面清单。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