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声的响起,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由改装到建造的大型自卸船“玛丽娜”号缓缓驶离码头,正式起航。该船的顺利交付,标志着该公司实现了大型自卸船从改装到新建的历史性跨越,这也为该公司承接并交付大型自卸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接下来完成总计7艘3.55万吨和7.19万吨大型自卸船的建造任务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船澄西一直致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并将自行建造大型自卸船定为自身的主攻方向,千方百计地为实现该目标储备技术力量及生产资源。付出就有回报,尽管“玛丽娜”号出现了从改装到建造的变故,但是澄西人凭借自身10余年来修理、改装多达21艘自卸船的经验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顺利地完成了该船的建造工作,这在博得船东及船级社一致好评的同时,也为中船澄西今后进一步优化船舶产品结构、扩大大型自卸船建造优势吹响了冲锋号。

    改装变建造,挑战新难度 

    2007年8月,加拿大阿格玛集团与中船澄西签订了2艘3.8万吨自卸船的改装合同。经过澄西人的精心改装,第一艘改装船“阿格海”号于2009年11月顺利交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由船东提供的第二艘改装船“玛丽娜”号的艉部分段却迟迟不见踪影,双方陷入到了一个“有船艏,无船艉”的尴尬境地。经过友好磋商,双方达成协议:中船澄西在已经完成船艏改造工作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个新的艉部与之相匹配。虽然“玛丽娜”号由改装变建造纯属偶然,但是这给澄西人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尽管拥有多年修理和改装大型自卸船的经验,但是说到要新建一艘大型自卸船的艉部,毫无经验的澄西人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首先,“玛丽娜”号自卸船的机舱要求实现完全的智能化管理,仅机舱区域一处的报警点就多达2000余个,并配有500多个探头,这几乎是该公司船舶拳头产品––5.3万吨散货船的3倍,其建造难度可想而知;其次,“玛丽娜”号自卸船由改装变建造事出突然,相关的准备工作较为仓促,加上该船又是首制船,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出现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再次,该船技术工艺要求高,所有设备底座与平面的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这对建造工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最后,该船机舱区域空间狭小,但按照要求需安装一套CLOOP系统,这使得该建造项目的立体交叉作业繁多,生产组织和安全控制的难度大增。 

    知难而退不是澄西人的风格,迎难而上是澄西人的本色。尽管毫无大型自卸船建造经验,尽管建造难度相当大,尽管建造要求出奇严格,但勇于自我挑战的中船澄西毅然与阿格玛集团签署了建造协议,迈出了优化自身产品结构的第一步。

    协力来攻坚,脚步更稳健 

    为了顺利地完成“玛丽娜”号的“重生”任务,中船澄西针对该项目不确定因素多、船舶配置高、自身技术工艺准备不足等实际情况,在内部组织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通过科学编排生产计划,发挥修造船有机融合、相互支援的独特优势,打破工种界限和工作界限,充分调动各部门间的积极性,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力推进该项建造工程。据介绍,仅机电修理车间,就在该项目上派出了由4名工艺技术人员、6名作业长组成的强大单船管理团队,以确保相关节点的顺利完成;生产现场管理人员利用中午吃饭时间召开会议,逐项细化工作内容,逐个攻克技术难题。 

    针对该项目经验空白、生产设计难度大等问题,中船澄西进一步加强了与船东、船级社的交流,确保每一项完成的工作得到船东、船级社的肯定。据悉,虽然该船的设计工作是由船东聘请国外公司来完成的,但是相关设计图纸仅为粗略设计图纸,并没有详细的生产设计图纸,有的工艺设计甚至还存在较大的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毫无建造经验的澄西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对每个系统都进行反复的调整,每根安装的管道都多次征求船东及船级社的意见,得到肯定后方进行下一步工作。在整个“玛丽娜”号的“重生”过程中,澄西人付出了汗水,经受住了考验,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正是看到了这些,船东代表、阿格玛公司副总裁瓦那哥斯在交船仪式上动情地指出,从技术上来讲,重新建造“玛丽娜”号是一个极有难度和挑战的项目,中船澄西的工作堪称完美。“玛丽娜”号是中船澄西从管理层到所有员工的辛勤劳作的结晶,这艘船的建造方式“与众不同”,但是结果非常圆满。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