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系的疯狂扩张,最终可能受阻于寥寥数亿元周转不灵。

自2011年起,海航旗下大新华物流拖欠几家船公司租金一事,在金融界引起轩然大波,包括中金在内的多家券商警告自己的客户:海航集团资金紧张,应回避其担保和发行的债券。对此,海航集团董事长陈锋和执行总裁李先华均解释说,大新华物流实际欠款不到5000万美金,应收账款超过7亿元人民币。海航集团当时的新闻稿称,这是海运行业普遍面临的“三角债”问题。

但是理财周报记者近日获得的一份报表显示,大新华物流绝非仅仅5000万美金偿债问题。2011年,大新华物流总资产574亿元,总负债411.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高达304亿元,1年内到期的金融机构负债本息之和高达83亿元--而这家公司2011年全年净利润不到4.5亿元。

而一切还未结束,理财周报记者获悉,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大新华物流一直在实施关停并转,旗下多家公司减薪裁员,最近刚刚卖出天天快递。同时,2011年宣布的一系列并购计划中,富奎集团和泉州船舶都因为收购款未能到账而流产。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新华物流取消了部分金海重工的船订单。

对于大新华物流而言,金海重工本是解决现金流的最大指望。按照计划,金海重工如果年内能够借壳上市,可以为集团解决60亿元融资。

但是大新华物流的撤单,表明海航系通过关联交易粉饰金海重工业绩的决心告一段落。

如果金海重工年内无法上市,按照2010年和相关私募的规定,金海重工年底可能将花超过55亿元从私募回购股份。

年初,大新华物流还曾将希望寄托在国家开发银行上,希望与国开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从国开行获得30亿美元新的授信额度。

但是到目前为止,双方都并未宣布这一计划,没有证据显示国开行提供给了大新华物流这么高的授信。

大新华物流资金陷入僵局。理财周报记者获悉,海航集团正在各方筹措资金,计划年内再次对大新华物流增资,总计可能需要接近40亿元。但是这一切并非易事,海航集团自身负债率高达78%.前述理财周报所获报表显示,2011年前9个月,海航集团流动负债达到780亿元,同期财务成本高达47.4亿元。

由于担心海航集团的压力,部分银行已经停止对海航集团层面授信,只肯与其下部分子公司商讨新的贷款。2011年下半年以来,海航集团旗下所有上市公司几乎都宣布了新的资本运作计划。2005年和2008年抽血救主盛况重现。一家基金公司称,海航高层曾经在6月左右就海南航空80亿增发项目拜访过他们。但是由于买方机构普遍认为海南航空本次定增完全无助于改善公司质量,参与热情不高。这80亿增发中,将有60亿元被用于归还银行贷款。

金海重工上市遇阻,大新华物流资金僵局

几年以来,海航一直将金海重工视为最重要的IPO项目。截至2010年年底,金海重工总资产为221亿元,而按照当时海航的规划,其上市后PE应该在20倍以上。这意味着金海重工将成为海航系第二大上市公司。

对于大新华物流而言,金海重工也至关重要,虽然一直有H股上市计划,但是大新华物流常年亏损,2011年主营业务亏损两亿元左右,收益几乎全都来自投资活动。

为了力保金海重工上市,大新华物流入主之后,将原舟善集团签下的投行安信证券,变更为中金公司。和所有海航系公司一样,金海重工拥有几个特征:高负债、高质押、高度依赖关联交易。2010年,金海重工曾进行总额45亿元的Pre-IPO融资。根据此前海航集团提供给私募的资料,金海重工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上半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93.78%、89.27%、86.54%和87.62%.实际上,在当时45亿元的募资目标中,有20亿元计划被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而大新华物流前后以金海重工股权为质押,发行了6款信托产品作为向金海重工购买船只的预付款。此外,金海重工和大新华物流都曾经发行过信托产品用以补充自己的流动资金。金海重工还为大新华物流旗下其他公司融资提供担保。

尽管中金公司向私募推介金海重工称,其订单排名中国前五,但当时不少私募担心,金海重工大量订单来自于大新华物流和海航旗下其他关联企业。

据此前金海重工提供给私募的资料,2010年中金海重工已经列入计划的订单中,来自大新华物流的包括19艘17.6万吨散货船、8艘7.96万吨散货船、1艘18万吨散货船,订单价值合计15.8亿美元,占当期订单的37%.

而最新的消息是,金海重工以低价向国外公司转售了6艘17.6万吨散货船,因为大新华物流已经无法支付。

对于金海重工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目前大新华物流手中唯一的壳公司是ST天海B.

但是天海一直坚持否认金海重工会注入。

2010年,金海重工最后私募融资大概43亿元。“报价太高。”一位当时接触过项目的私募表示,金海重工当时以每股3元发行,折合2010年PE10.5倍。而金海重工当时的承诺是:2010年-2011年上市,如果2011年12月31日仍然无法上市,公司将加上银行定期利率回购股份。这一笔可能的支出高达55亿元大新华物流的窘境,除了经营不善外,还源自内部乱账。2009年,海航匆忙上马,由大新华物流、海航置业、海航实业三家公司组团,联合竞标以18.24亿元拍下上海黄浦江中心段E18单元1-10号地块,成为当时上海单价新地王。根据三家公司在海航地产中的股权安排,大新华物流出资7.3亿元,海航置业和海航实业各出资5.5亿元,但实际全部由大新华物流垫付。

而海航地产成立后,相关债务全部转入海航地产,至今大新华物流仍未收到这一笔钱。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