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后,中船重工在军工、造船、非船方面取得的骄人业绩引起了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纷纷以不同形式进行报道。

其中,《人民日报》2月18日以《船市低迷、船企大面积亏损的背景下,强力发展非船产业进行结构调整,让中船重工集团尝到了甜头––中船重工非船产业撑起半边天》为题,刊登了人民日报记者王炜采写的长篇深度报道文章,本刊今年第六期作了全文转载。

3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郭淼采写的《中船重工承担研制航空母舰蛟龙潜艇举世瞩目》的长篇报道,在中国广播网发表后,再次引发广泛热烈的反响。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环球网、新浪网、中新网、凤凰网、证券网、军事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3月7日,《经济日报》刊登了《中船重工结构调整续写新辉煌》的同类文章。

文章说,2012年,中船重工承担研制的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蛟龙号在西太平洋下潜至7062米,举世瞩目、国人关注。然而,还不仅于此,中船重工在船市持续低迷、全行业效益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作为一家船舶企业,经济总量、营业收入、增加值、利润总额还能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全行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格外耀眼,令人刮目相看。是什么支撑中船重工持续发展的呢?持续发展的背后有什么秘诀?文章引用中船重工党组书记、总经理李长印的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几个篮子也不能放在一辆车上。”指出这是中船重工推进结构调整的真实写照。文章以“中船重工逆流而上的背后”、“瞄准最新趋势,研发高端船舶”、“发挥自身优势,研发重大装备”、“融入区域经济,实现互利共赢”、“着力替代进口,发展高端装备”为小标题,对中船重工近几年调结构、抓创新、强开发、融入区域经济等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全面报道。

许多网友在网站跟帖纷纷评论。黑龙江网友“mdjlhh”这样感慨:“好样的,中国需要这样的企业!”河南网友“当仁不让”说:“像中船重工这样的大型企业,是民族工业的脊梁和支柱。”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