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全球金融危机给国际航运、船舶等相关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威海船厂是怎么挺过来的?

吴卫东:金融危机以来,船舶行业陷入低谷,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交船难、接单难的情况。在市场开拓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中航国际海内外市场资源优势,抢抓订单,威海船厂承接新船订单18艘,59万载重吨,保证威海船厂能够连续生产。客户选择威海船厂,是看重威海船厂加入中航工业后的央企背景和实力,看好威海船厂技术工艺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2012年,在全球航运市场低迷、船舶市场遭遇严冬的形势下,威海船厂成功交付船舶13艘、47.57万载重吨,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些得益于中航国际、北京公司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全体员工的团结拼搏、忘我工作。我们积极转换造船模式,提升精益制造水平,加强计划管理,不断缩短造船周期,实施“三降一定”:即降材料费用,降能耗,降人工成本,加强工时定额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促进了生产工作的全面提速,保持了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中国航空报》:在降本增效方面,威海船厂做出了哪些努力?

吴卫东:在当前船价处于低谷的形势下,造船企业必须在提高计划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下功夫。在使用先进管理工具方面,我们引进和运用了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以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保证战略落地,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年,为贯彻落实中航工业“市场效益年”的要求,我们启动了“精益六西格玛导入”项目,将黑带项目总目标确立为“缩短周期、改善品质、降本增效”,已完成导入培训160人,培训精益六西格玛绿带29名、黄带120名。据测算,首批29个绿带项目可为船厂带来效益约1900万元。这个项目也列入了中航工业重点工作项目。

《中国航空报》:在提升精益制造方面,威海船厂有哪些新探索?

吴卫东:自2011年起,我们在四个方面进行了11项重大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一是加强船舶建造的精度管理,采取了在货舱区域分段实施无余量建造、大量有余量构建改成无余量下料、货仓支架无余量制作和安装、分段无余量吊装合拢等生产工艺措施,应用精度控制图指导全船建造精度控制。二是舱口围采用全新的工艺进行制造。三是平直分段制造采用反变形分片制作技术,解决焊接变形问题,上层建筑解决了薄板制作平度变形不确定问题。四是轴系镗孔采用新工艺,操作合格率达到100%。

通过提升生产设计水平,实施重大工艺技术改进,实现降低能耗、降低消耗、零浪费、无返工的绿色造船。目前,船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0.05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3%;万元产值电耗达到191度,同比下降12%。28400吨系列多用途集装箱船(船型 船厂 买卖)的非常规板材采用全船套料,钢材一次利用率达到86%,二次利用率达到91%。

推行标准化作业,完善造船工艺作业标准46项,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船舶建造质量,保证造船生产按照标准周期推进。28400吨系列多用途集装箱船,部分船舶主船体吊装合拢周期仅用6天,达到国内造船业先进水平。

《中国航空报》:威海船厂在中航国际船舶业务产业链中的定位是什么?

吴卫东:威海船厂是中航国际船舶业务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扮演着船舶产业制造基地的角色。威海船厂具备年造船200万载重吨的能力,在集装箱船、散货船等三大主力船型建造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威海船厂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创建示范船厂,打造一流企业,实现百亿规模。首先,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依托芬兰德他马林设计公司的研发设计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产研结合,在节能环保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豪华邮轮等高端产品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力争开发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进军高端产品领域。二是在生产制造方面,构建现代造船模式,建立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分道建造作业体系,按照中间产品形成专业化和定制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打造精益制造能力。三是加强管理创新,提升平衡计分卡、精益六西格玛等管理工具的运用水平,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我们要打好基础,系统科学筹划,提升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我们要与一流船东、一流船级社合作,建造出一流质量的产品,实现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

《中国航空报》:威海船厂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特色?

吴卫东:威海船厂是一家拥有62年发展历史的国有企业,曾建造了山东省第一艘万吨级出口船,积累了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等优良文化传统。

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增资控股威海船厂后,结合实际及中航国际发展船舶产业的规划,确立了“打造中航工业船舶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基业长青国际一流企业”的发展愿景,以及“创建示范基地,打造一流船厂,实现百亿规模”战略定位,积极构建具有船舶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威海船厂的企业文化工作,首先是通过内刊、看板、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基础知识,宣贯中航国际“超越、领先”战略、“新国企”文化、北京公司核心价值观。我们下发学习资料,普及企业文化基础知识;邀请专家开展企业文化培训,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在深植中航国际和北京公司企业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威海船厂正在系统规划,建设有船舶行业特色的精益制造文化。

两年多来,威海船厂员工在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精神面貌、沟通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更加强化目标导向意识,注重求真务实和精益生产。员工们在感受到公司发展变化的同时,充分认可新的企业文化。

《中国航空报》:您怎样看待中航工业进入船舶产业的意义?

吴卫东:船舶工业是典型的综合加工装配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研究表明,在116个产业部门中,直接受船舶工业带动的产业就有80多个,关联度达到80%以上。中航工业进入船舶工业领域,是中央企业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经过近20年健康发展,中航国际的船舶业务已成为我国船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独特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商业模式和管理优势,将为我国成为船舶工业强国注入活力和动力。中航工业进入船舶工业领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从非航空民品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船舶业务在规模和效益上将为集团公司做出重要贡献,支撑航空主业的发展。船舶业务集聚的资产、资金、技术、制造能力、商业模式等资源,也将成为中航工业的宝贵财富。

《中国航空报》:前不久,我们采访了芬兰德他马林船舶设计公司总裁Mika Laurilehto,他提到德他马林将与威海船厂加强合作,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双方合作的情况?

吴卫东:早在2006年,威海船厂就与芬兰德他马林船舶设计公司开展了合作,双方合资成立了山东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船厂派出10余名骨干远赴芬兰参加培训并参与设计工作;多名芬兰专家常驻船厂指导设计和生产,提高了船厂的研发设计能力和制造管理水平。之后几年,威海船厂按照其设计理念,陆续完成了9.25万吨、3万吨散货船、2.84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1300箱集装箱船等船舶的设计任务,并承担了芬兰大型汽车滚装船的设计任务。

北京公司并购德他马林公司后,威海船厂与德他马林公司的合作更加紧密。在高端市场开发方面,2012年,双方联合开展了供海洋平台使用的动力模块(OPM)的研制工作。同时,双方紧密合作开拓主流船型市场。德他马林公司研发设计的B.Delta系列船型是节能环保的新船型,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结合威海船厂的制造能力,目前双方合作,已经取得了多家船东十几艘船单的订造意向。

德他马林公司在豪华邮轮、游艇、海洋工程、滚装船和半潜船、多用途船、重吊船和其他特种船型研发设计方面的领先优势,将助力威海船厂在巩固主流船型的基础上,在短期内跻身特种船舶、海洋工程和豪华游轮建造领域,实现产品转型。我们将应用德他马林公司提出的制造管理理念,推动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实现定制生产、精益制造,打造具有“一流设计、一流制造、一流产品、一流服务”的先进造船企业。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