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时候外界并不大容易分清这两大巨头。

以长江为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下称“中船工业”)的船厂多在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下称“中船重工”)旗下船厂多在长江以北,业内分别称之为“南船”和“北船”。早在四五年前,两船就已先后突破千亿营收大关。数据显示,两大集团的总资产分别突破2100亿(南船)和3600亿元(北船)。

最近几个月,两大集团尤为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国重工6月至今股价上涨五成,中船工业旗下的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更是从去年开始就一直保持股价上涨的趋势,前者的股价相比去年10月几乎翻了一倍。

在这背后,中央大力推动国资改革功不可没。业务广泛的“两船”旗下,均有重要的军工资产和被视为未来增长潜力的科研院所。一直以来,因国防安全需要和事业单位改制难,这些资产一直未能装入上市公司。

但在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和转变战略的思路下,“两船”旗下的资产注入终于迎来曙光,有望拯救几家上市公司平淡的业绩。与此同时,其混合所有制改革也露出了冰山一角。

“两船”基本面:规模庞大业绩平淡

回溯历史,“两船”原属同一家—由六机部所属全部企事业单位和交通部所属的15个大中型修造船企事业单位联合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CSSC)。为鼓励国有企业的竞争,1999年一大批国资企业被要求进行分拆重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当年也被分拆为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两大集团。

十多年后的“两船”,其规模与成立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中船重工集团和中船工业集团年营业收入已经分别突破了千亿元,各自总资产也超过2000亿元。根据其官网介绍,中船重工目前有46家企业和28家科研院所,中船工业的企事业单位也有近50家。

这当中,中船重工已经有中国重工和风帆股份(600482.SH)两家上市企业,中船工业也有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和*ST钢构(600072.SH)三家上市公司。截至9月26日,中国重工市值超过千亿,中国船舶市值超过460亿,广船国际超过176亿,另外两家则在70亿市值上下。

由于是直接继承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两大集团的业务相当广泛。中国重工和中国船舶旗下目前不仅有民用的船舶、设备和军用的舰船研制,还有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工程建设以及服务于航天、水电、冶金、石化、烟草、铁路、汽摩等行业的非船产品生产等一大堆业务。

尽管业务规模庞大,“两船”上市部分业务近年来交出的成绩单却并不出色。中船工业的主要上市平台中国船舶过去三年尽管都盈利,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其净利润已经从2011年的盈利2.08亿元,下降至2013年的亏损1.75亿元。

中船工业在华南的上市平台广船国际,其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在2011年以前连续多年在5亿元以上,但2012年以后就降至千万元级别,而今年上半年更是出现2.71亿的亏损。*ST钢构是中船工业旗下船舶维修等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过去两年已经净亏损2.5个亿以上,今年上半年亏损还在继续。

对比起来,中船重工的上市公司业绩稍好。旗下的风帆股份过去三年归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持续增长,去年盈利已超过1亿元,今年上半年继续同比增长35%。集团主要上市平台中国重工过去三年也一直保持盈利。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国重工过去三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已经下滑了近一半,今年上半年继续下滑19.65%,而风帆股份盘子本身就较小,且属于非船业务。

两大巨头整体业绩的平淡,也说明金融危机后造船市场的惨淡:不仅是国营船企,国内民营造船企业中同样也是亏损居多。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高企业的经营活力,资产注入成为了最为自然的选择。

前景可期:军工资产上市大突破

业绩的平淡并不阻碍外界对“两船”的关注,尤其是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和中国重工三大上市平台。

去年9月,中国重工公布总募资近85亿元的定增预案,其中逾30亿用于收购大股东中船重工旗下超大型水面舰船等军工重大装备总装资产。中国重工在方案中表示这是“资本市场无重大先例的事项”,业内因此判断这一举措开启了核心军工资产上市的先河。

在那之前,中航工业旗下也有部分运输机和战斗机相关的军工业务装入上市公司,但其资本运作规模有限。而中国重工30多亿元的重大装备资产则要引人注目得多:32.75亿元收购对象大连造船集团和武汉造船集团,二者分别是国内超大型水面舰船的建造和总装基地。

紧随其后,广船国际也在今年上半年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截至9月20日,这一重组计划已经较为清晰:广船国际控股股东中船工业拟将其在华南地区的造船业务相关资产注入广船国际,同时广船国际拟向第三方收购相关造船资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黄埔文冲将首先注入其中。黄埔文冲是华南地区军用舰船、特种工程船和海洋工程的主要建造基地,也是中船工业旗下的核心军船企业。

在华南地区,中船工业还有尚未注入的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和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同样涉及军船业务。前者的前身为抗美援越造船工地的企业,主要生产中小型水面战斗舰艇和军用辅助船;后者的主要产品则包括中小型军用舰艇。

此外,中船工业还有文冲船厂尚在上市公司之外。这一2011年改制而成的公司主要以3500TEU以下集装箱、7万载重吨以下散货船和大中型挖泥船的生产和大型金属结构件、机电设备安装等业务。

不过由于广船国际同时在H股上市(00317.HK),面临港交所不一样的披露制度,涉及的军工资产注入需要与主管部门进一步沟通。因此广船国际原定的复牌一再推迟,目前最新的复牌已经推迟至10月15日前。

而由于广船国际的资产重组明确限制在华南的造船业务,因此中船工业的另一上市平台中国船舶的资产整合,可能也被市场寄予了厚望,不止一家券商预计其可能会成为整合华东地区包括军船研制在内资产的平台。

长远利好:研究院所改制畅想

“两船”旗下,存在军工资产改革空间利好的,不仅仅是上述造船企业。

中船重工近日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积极引入外部资本、推进资产证券化、员工持股、股权激励、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其中尤其提出,要加快科研院所的资产证券化步伐,推进优质资产重组,适时注入上市公司。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2013年科研院所对中船重工集团利润贡献超过30%,这无疑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期待。

中国海军装备领域的科研院所,大部分集中在中船重工集团,其下辖的28个工程技术研究所有近4万技术研发人员。根据官网的介绍,这些科研所的技术和产品涉及海洋装备、能源装备、电子通讯、材料环保等领域。其中,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即第701研究所)是我国从事舰船研究设计的国防核心科研事业单位,被誉为“战舰的摇蓝”;大名鼎鼎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则是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研究所)的作品。

中船工业旗下同样有多家涉及国防军工的科研院所。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是船舶行业唯一的综合性国防军工技术基础研究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则是中国船舶行业内以系统集成为主要业务领域的骨干科研单位。

不过由于这些科研院所的事业单位性质,要理清资产性质和产权关系,仍需要进行大量工作,其如上市也要面临如何平衡信息披露与科研安全的难题。中国重工上市时,中船重工集团曾制定“整体上市,分步实施”的方案,2015年之前要完成体制改革。而在近日发布的《若干意见》内,中船重工也明确重申,要在今年内完成科研院所的分类方案,适时注入上市公司。

终极目标:国有资产再添活力

在民用造船行业长期低迷带来的业绩压力下,“两船”只能沿着中央深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加速自身改革,通过进一步明确国防安全与上市经营的关系和界限,来释放两大集团国有资产的活力。

按照中船重工集团的长期发展思路,未来上市公司最终将形成以军品为核心,包含军品业务、海洋经济业务、能源交通装备及科技产业、民船制造及修理改装业务、舰船装备业务五大产业布局。

综合年报来看,中国重工的民用船舶制造、修理、改装和民用舰船装备两大块带来的利润,在三年前可占64%,当时军工则只有20%。此后民用船舶类业务占比逐渐下降,军工和能源交通装备开始上升。大连造船和武汉造船的航母等军工资产注入后,军工资产的利润占总比将超过一半,而上述民用船舶类业务则减少至不到20%。

而从资产证券化率这个军工类国企集团颇为看重的指标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按照其上市公司2014年半年报的资产和中船重工跟踪评级报告中去年资产计算,中船重工目前资产证券化率为58%,超过一半已经装入上市公司。

而在广船国际注入上述造船资产之前,中船工业仍然有一多半的资产没有注入上市公司。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再按照2014年半年报的资产和中船工业跟踪评级报告中的去年资产计算,中船工业的资产证券化率不到40%,相比中船重工落后不少。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中国船舶接过广船国际的步伐继续整合中船工业旗下造船资产的可能性不小。在华东地区,中船工业旗下知名的沪东中华造船、江南船厂尚未上市,其产品同样涉及军用舰船。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