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艘出口船,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艘VLCC(超大型原油油船),到21世纪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航空母舰和第一艘国产航母;从占国际市场份额如九牛一毛,到造船完工量位列世界第一;从一年建2-3艘船,到一年建造20-30艘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船集团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八十多个“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造船业华丽转身。而面向浩瀚海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扬帆起航,不断追寻着蓝色的梦想。张洪波和张晖父子两代人在大船集团见证了其崛起的历程。

【80年代】

两年造出第一艘出口船

人工画图设计一年

1980年,张洪波刚刚进入大船集团,那时候的他还是一名学徒。当时的大船集团只是为国内的船东造船,1万吨、1.5万吨的货轮和邮轮已经是当时最大的船了。“那时候设计一艘船都得1年多,因为需要拿着铅笔、尺子在画板上画图,还要描图、晒图。”画板长1.5米,宽也是1米多,设计人员需要拿着铅笔一笔一笔地在画板上画出船体结构。”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大船集团,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按照国家提出的“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号召,大船集团在继续发展国内用户、巩固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开始建造出口船舶。

1980年5月5日,香港爱国船王包玉刚、包玉星兄弟把原计划拿到日本去造的一艘2.7万吨货船订单给了大船集团,大船集团与香港联成航运公司签订了2.7万吨散装货船建造合同。这艘日后被命名为“长城号”的货轮,是中国第一艘按国际规范和标准设计建造的出口船,开中国船舶出口之先河。

“当时拿下这个2.7万的订单,厂子从上到下都很兴奋,都想着一定要做好,为我们国家争口气。但是因为之前一点经验都没有,所以遇到的困难也不少。”张洪波回忆。

没技术、没设备,对船东提出的各项国际标准更是不知所云,大船人只有边学边干。就拿非核心技术的刷漆来说,过去国内只要不漏刷、不漏油就行。船东却要求用日本油漆,还要符合瑞典标准。集团当时就请来日本油漆商指导施工,要求十分严格,钢板上的锈除不净不行,除得太光也不行;漆刷薄了不行,厚了也不行;天太冷不能刷,太潮不能刷……工人们只好一遍遍返工重来。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