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外部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的重组传闻,雷凡培认为虽有可能,但也有招商局与中远海运旗下造船板块与中船重组的可能。

刚开年,中船集团就签下百亿大单。

1月28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船集团旗下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与PANGAEA、ZEAMARINE等多家公司分别正式签订了7个项目、共计36艘新船、总金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合同,标志着中船集团以融促产助推高质量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操刀此次百亿大单合同的中船(香港)航运租赁公司目前正在香港IPO,预计今年3、4月份在港交所敲钟上市。

中船集团董事长雷凡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透露,2019年造船业料重组频发,外部有国资委牵头的央企造船板块重组,内部还有中船集团二级公司的多项机构调整,包括将把旗下多家动力系统进行整合,打造成一个业务板块。

百亿大单背后的产融模式

此次签订的新船合同涉及多个船型,中船方面人士表示,这些船舶将全部由中船集团旗下的造船企业建造,其中大部分是引领国际船舶市场发展的高端船型,部分船舶建成交付后将用于“一带一路”建设。

参与签约方太多,以至于签约场面太壮观,主席台满满当当挤满了人。大家微笑着,百亿大单的开年,对今年的业绩无疑助力颇大。毕竟过去十余年受国际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造船业接单难,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2018年中船集团营业收入1145亿元,百亿大单相当于其营收近1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每一次签约,中船香港航运租赁公司的负责人均在场,而不像以往仅仅只是船东和造船厂直接的签约。中船香港航运租赁公司在这里扮演什么角色?

中船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南大庆表示,中船集团通过研判市场形势和船东需求,以中船租赁这家境外公司为先锋,瞄准高端船型,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优势,最终以产融结合的方式短期内一次性拿下了“百亿订单”。他认为此举将为推动船舶市场走出低谷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地提振了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发展的信心。

中船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所谓产融模式,是指一些高端船型研发投资上,因造价比较高而有可能令船东望而却步,则由租赁公司出资代为购入,然后以租赁方式提供给船东使用,既降低了船东的使用新型船型的资金成本,又让船厂得以拓展高端船型市场,同时租赁公司获得相关收益。与以往所不同的是,该租赁公司不是银行机构的,而是船厂自有的租赁公司。“银行的租赁是两头不着地,而我们则一头着地。”该中船集团内部人士道。

自2012年成立以来,中船(香港)航运租赁公司发展迅猛,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共拥有60艘船舶,包括46艘融资租赁安排的船舶及14艘经营租赁安排的船舶,平均船龄约为两年。

其招股说明书显示,中船航运租赁取得快速增长,2015年-2017年,实现收益分别为3.61亿港元、10.32亿港元、13.30亿港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91.9%;利润分别为9.62亿港元、4.32亿港元、6.03亿港元。2018年上半年,实现收益10.41亿港元,同比增长60.1%;净利润3.99亿港元,同比减少10.39%。

仅就2017年收入而言,该公司在全球船舶租赁行业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3.1%,而在全球非银行船舶租赁行业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2.1%。

船厂出钱造船,又出钱买船来收租,是否会加大船厂本身的资金风险?由于很快将于香港上市,目前正处于缄默期,中船(香港)航运租赁公司的高管表示暂时不方便接受采访,但有中船集团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该公司会严密观测经济和行业形势,在市场低点出手而在高点减量,以保证体量在正常范围,风险可控。另外,该公司也会着眼于新型高端船型,并非所有船型都投入。

按照中船(香港)航运租赁公司在去年6月拥有60艘船计,此次百亿大单的36艘新船无疑将增加1/3的资产规模。料将在全球船舶租赁市场中的占比再进一步。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