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船领域目前只是解决了基本技术和功能性问题,简言之,就是可以让船造出来、跑起来,但还有很多难点要去突破,比如电动船的长续航以及更高的安全性等问题。近日,一些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动船对安全性要求很高,希望在行业发展初期就制定更高的标准来确保船舶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整个行业应警惕价格战,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给行业带来灾难性影响。

屏幕快照 2024-05-23 上午10.33.08.png

全球电量最大的纯电动绿色商用船舶“长江三峡1”号

环保新赛道

  还需打通“痛点”

近年来,电动内河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2023年,内河航运领域掀起了一股“电动化电气化”的热潮,电动船舶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面对这一产业盛宴,各大企业积极进行布局。

相较于传统燃油驱动的船舶,电动船舶除具有噪声低、可操纵性强、环保智能等优点外,在短途固定运输场景还具有使用成本低的优势。以一艘百吨级客船为例,尽管初始购置成本高于燃油客船,但运营费低,收回增量成本周期仅5.1年。

正因如此,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电动船的发展。202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发展电池动力船舶,重点推动纯电池动力技术在中短途内河货船、滨江游船及库湖区船舶等应用;2023年2月8日,工信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合作备忘录》,提出以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标准化船型为重点,带动长江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升级,重点发展2000载重吨以上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货船、标准化箱式电源换电货船、滨江及库湖区纯电池动力游船与公务船等。与此同时,在地方政府层面,各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电动船舶的相关鼓励发展政策。福建省于2022年发布了《福建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持续推进“电动福建”建设,加快福建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电动船舶研发制造基地。2023年出台的《上海市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到,新增和更新的苏州河游船、黄浦江游览船、客渡船、公务用船全部采用纯电动模式,相关工作应在年内完成。河南省日前也发布《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因地制宜开展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等。

屏幕快照 2024-05-23 上午10.33.37.png

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电动船舶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电动船保有量已经超过700艘,当年新增船舶数量已经超过200艘,带动船舶用锂电池出货量达到0.61吉瓦时,同比增长80%以上,成为锂电池下游应用领域增速较快的行业之一。

虽然我国电动船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是,我国船舶市场整体锂电化渗透率仍然很低,截至2022年底仅为3.68%。业内人士表示,电动船尽管已呈现低基数的快速增长,但渗透率依然不高,主要原因是初始投资高、经济性不足、里程焦虑、基础配套不完善等。发展电动船,关键要打通其发展痛点。

福建省一家船东企业表示,电动船初期投资成本远高于传统船舶,成为“油转电”进程中的一道坎。同时,对于船舶制造企业而言,“油改电”除增加电池成本外,还涉及“三电”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成本,部分电动游船走中高端路线,也会因个性化定制、内部装修等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此外,电动船的发展速度还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培育、人才培养、政策保障以及金融支持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国内一家船舶设计院所的负责人认为,发展电动船产业需举全国、全行业之力,打造开放的市场。“电动船领域目前只是解决了基本技术和功能性问题,简言之,就是让船造出来、跑起来,但还有很多难点要去突破,这决定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不能固化在一个区域,必须集合全国的精英力量。”他提出,通过产学研合作、构筑产业发展新模式,降低电动船初始投资,制定更高标准提升船舶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并加强岸基充换电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电动船经济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市场需求,推动我国电动船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提高安全性

谨防劣币驱逐良币 

研究机构EVTank预计,中国电动船舶的保有量在2025年将达到1520艘,2030年将超过1万艘,而电动船的蓬勃发展需要安全性与可靠性的保证。

屏幕快照 2024-05-23 上午10.33.57.png

全球电池容量最大的70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1”号、“中远海运绿水02”号

相较电动车,电动船的电池容量要大得多。目前,一艘豪华电动游船的电池容量可达3000千瓦时以上。而2024年1月,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新建的全球电池容量最大的70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2”号电池容量达到了惊人的5.76万千瓦时。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此表示,船舶上大量电池堆积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由于船舶在海上航行时逃生困难,电池的安全可靠性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类似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因缺乏严格标准而频发的起火事件。因此,要想不让这种情况在船舶动力电池领域重演,制定高标准的船舶动力电池规范至关重要,而且是从行业发展初期就把标准定高,而不是以“团标”或“国标”为“基数”。

曾毓群称,在这方面,海外态度更为谨慎,他们希望建立极高的标准,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相比之下,国内一些企业在试验阶段过于冒险,令人担忧。“希望制定更高的标准来确保船舶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否则将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说。

针对安全性问题,业内一家船企负责人也表示,电动船舶对安全性要求很高,如果对造船企业资质把握不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电动船舶品质下降,对整个行业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当前还处于电动船市场发展初期,但已经开始出现价格战的苗头。

对于电动船发展方向,曾毓群表示,电动船长续航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增程式技术(即发动机加电池)将是一种解决方案。同时,宁德时代也在探索靠岸充电等模式,以解决续航问题。据曾毓群介绍,宁德时代将结合自身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优势,以旗下全资子公司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做好船舶“零碳生态”,加速推进低碳科技的推广应用。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