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进入白令海。白令海是北冰洋的门户,也是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海域之一,考察队将在白令海开展连续11天48个站位的观测与采样。图为雪龙号在7月9日黄昏时分航行时的景象。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网“雪龙”号7月12日电(记者张建松)低垂的云层下,深灰色的大海一望无际,浩瀚而深沉。自从10日晚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白令海开始进行海洋综合调查以来,“坏脾气”的白令海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好脸色”。在这片海区,中国考察队员一共要进行11天48个站位的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方面的综合观测和采样。

       欲想研究北冰洋,必先探秘白令海。在中国前三次的北极科学考察中,白令海都是重点调查海域之一。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家赵进平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详细解释了白令海的科学研究价值。

       北冰洋是个“海水移民”的世界

       在四大洋中,北冰洋面积最小、平均水深最浅,是一个常年戴着“白色冰帽”的“小弟弟”。从地球仪上看,北冰洋宽敞的“前门”正对着大西洋,狭窄的“后门”开在白令海峡。通过这两扇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可以自由“移民”到北冰洋。

       据赵进平介绍,北冰洋80%左右的水来自大西洋。大西洋的水势很大,分两路“移民”进入北冰洋,其流量相当于长江的20倍。由于大西洋的水又暖又咸,北冰洋的寒冷天气使大西洋水迅速降温,形成高密度的下沉水流,进入海洋中层,向北冰洋纵深流动。这些中层水的热量被很好地保存下来,温度高于北冰洋上层水和深层水,大范围地影响着北冰洋体内的热量平衡。

       由于太平洋水的盐度要比大西洋水低得多,因此水体更“轻”。经白令海峡“移民”到北冰洋的太平洋水,虽然同样经历了冷却过程,却没有像大西洋水一样下沉。而是在上层向北冰洋的中央扩展。在北冰洋上层海水中,到处都能找到太平洋水的痕迹。

       正如人类的移民社会一样,两种来源不同的水并没有在北冰洋发生很明显的融合。进入加拿大海盆的大西洋水是贫瘠的水体,其营养物质在长途旅行中已经被消耗殆尽;而来自太平洋的水富含硅,有利于多种藻类生长,是北冰洋靠近太平洋一侧保持富庶的营养物质来源。

       “北冰洋是个海水移民的世界,来自不同大洋的水体造就了北冰洋的现状。我国经过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取了白令海丰富的海洋调查资料,为对比研究北冰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进平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