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这一双双纤细的手,托起的竟是一艘艘如山战舰她们圆满完成数十艘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计划修理,维修装备900余套。

  谁能想到,这一副副柔软的肩,扛着的竟是一条条铁甲“蛟龙”她们先后40余次参与舰艇装备重大任务技术保障,紧急抢修600余次,排除故障1000多项。

  她们,就是海军北海舰队某舰船装备技术保障大队女子抢修队,6名成员,平均年龄33岁,被战友誉为绽放在大洋上的“蓝玫瑰”。

  “和冰冷的钢铁"谈恋爱",需要投入全部热情”

  大海深处,一场演练激战正酣。

  “电台突生故障,无法接收信号!”紧急时刻,女子抢修队队员谌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电台故障点在混频管,该管头部直径只有绿豆大,周围环绕4个纤细的管脚,构造精密度直逼“微雕艺术”。

  在摇晃不停的舰体上,她拿起电烙铁,快速精准地将4个管脚和电路板一一焊接,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一旁的官兵叹为观止。

  看着眼前这一幕,你很难想象她刚到单位报到时曾吃过“闭门羹”

  “上舰维修,这不是女同志能干的活。”修理所老所长把她“晾”在一边,硬是顶了3天不愿接收。

  行动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法。

  穿上蓝色的作训服,谌丽每天跟着老师傅付荣亮上舰下艇,风雨无阻;看图纸、修样机、查电路,一身油污一身汗……

  回忆这些,谌丽俏皮地说:“和冰冷的钢铁"谈恋爱",需要投入全部热情”。

  这真是一场独特的“恋爱”约会地点:码头;约会方式:钻船舱爬潜艇。如今,谌丽已成长为首屈一指的技术专家,能修理48种舰载通信装备。

  谌丽的“恋爱”经历,几乎是整个女子抢修队的缩影。破茧成蝶,一个个曾经连扳手都拿着费劲的黄毛丫头,如今不可思议地变成了军舰维修各领域的技术能手

  王春华,基地维修技术培训优秀教员,参与重大保障任务20余次;

  李成晶,能独立承担7种型号气象装备维修任务,先后中修舰船10条,小修舰船18条;

  彭文娟,能修理保障10种导航设备,完成了400多次抢修任务;

  韩海玉,编写和修订了11种船型、87部航海装备舰员维修指导卡,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傅海燕,累计修理通信装备500余部次,整理观通装备资料40余万字……

  付出青春全部的热情,她们最终收获了大洋上的蓝色“爱情”。王春华感慨地对记者说,其中艰辛,如海水般苦涩;其中幸福,如浪花在跳跃。

  “站在军舰最高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的美丽”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