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工程主体完成,2014年开启“八下西洋”之旅

  近日南京“郑和宝船”复建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在复建厂房内,庞大的宝船主船体结构基本建成。按计划,这艘“郑和宝船”将于今年底完成主体设备安装,2014年下水,试航成功后,开启“八下西洋”之旅。

  如果说现代的航空母舰是海上巨无霸,那么“郑和宝船”就是当年的海上超级巨无霸,是木船时代的奇迹。令今人匪夷所思的是,它在七下西洋的辉煌后,被明朝廷明令禁止再出海。当年的“宝船”被完全废弃,任其搁置废烂,甚至航海图都被兵部尚书刘大夏愤怒地焚毁。究竟围绕宝船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这还要从郑和下西洋之前的一百年说起。

  明朝造船技艺传承于元

  二战时的日本“神风”特攻队,专以驾驶载满炸药的飞机自杀性攻击盟军舰船而闻名。日本历史上有一段关于“神风”的传说,蒙古帝国两次征讨日本都因遭遇台风而失败。

  蒙古人的失利证明了极难使一个陆上强国,同时也成为海上强国。但据记载,元军两次海上远征,先后出动了七百艘和八百艘船只,规模之大前无古人。此后,元代的造船能力被明朝所传承,巨大的“郑和宝船”就是其巅峰之作。

  “靖难之役”郑和立功

  当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98年逝世时,皇位依照传位于嫡长的制度,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不到一年,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反叛。内战3年之后,叔父打败了侄儿,朱棣篡夺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因此,关于永乐(朱棣的年号)朝下西洋的目的,有一种说法就是为了寻找可能逃亡于海外的建文帝朱允炆。

  “靖难之役”中一直有一个太监追随在燕王朱棣身边,并立下战功,这人便是郑和。郑和本是云南的回族人,是一名穆斯林,原名马三宝,因战功被朱棣赐名郑和。下西洋的另一种说法是为了联合海外的穆斯林国家合围北逃的北元残余势力。朱棣觉得郑和的身份正合适做这项出使工作。

  “宝船”身型堪比轻型航母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2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拥有四层甲板,九个桅杆,十二张帆。熟悉舰船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身型已经超过了现代的巡洋舰和某些轻型航空母舰,在那个木帆船时代实在是个奇迹。

  关于“宝船”的大小历来存有争议,很多人认为在明代不可能建造如此巨大的木帆船。但1957年考古学家在昔日船厂附近发现有船舵一桩。经过估计,其舵叶高、宽都应当在6米以上,足见“宝船”之巨大!

  七下西洋成为海上霸主

  下西洋实为下南洋,郑和船队的主要活动范围还是在南洋。郑和船队曾七次下南洋,第一次航行发动于1405年,计有大船62艘,小船225艘,上载军民27800人。最后一次航行于1432年间,此时朱棣已经驾崩。郑和本人于这次归航途中病逝。

  平均计算起来,这7次航行中每次费时20个月。郑和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与海盗作战;沿途又劝说了好几十个国王与酋长向中国进贡,有些国王还亲来中国观光。这支舰队巡弋于印度洋,派遣分队前往主要航线之外的地方。从波斯湾到荷姆兹,从非洲海岸的桑吉巴尔,到红海入口处亚丁,都曾遍布郑和船队的身影。舰队之中有人还曾前往回教圣地麦加。

  这支庞大无匹的舰队无疑是当时海上的霸主,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比任何当时的亚洲国家都出色,即便同时代的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他们匹敌。但海上冒险就此终结,郑和之后明朝再未派遣过舰队出使。

  现代的中国学者们,对于郑和下一辈的无所作为,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愤恨。一百多年后,中国东南沿海受来犯的倭寇蹂躏,澳门落入葡萄牙手中。而到了19世纪后半叶,晚清向外购办的铁甲舰也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海军或击沉或俘虏了去。人们不禁要问:究竟发生了什么,终止了中国的探海之旅?这必须回归历史才可窥见其真义。

  宝船之旅缘何终止

  笔者举出几项历史史实,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侧面分析。

  首先,朱元璋的明帝国财政完全建立在农村经济基础上,既缺乏省区间的联系,又无各行业间的经营。朱元璋不需要庞大的财政,他宣称明帝国的疆域将固定下来,不再进行任何军事冒险。而内政方面,官吏的俸禄很低,军队实行军户继承制度,自给自足,养兵百万而无需国家开支。但朱棣夺位后改弦更张,他入侵安南,征讨蒙古,迁都北京,重造运河,所需费用何止万万数,而他的征敛却只能因循他父亲的规划,得自有限的农村经济,所用的方法无外乎是巧立名目、横征暴敛。

  在上述问题尘埃未定之时,朱棣又命郑和数次下西洋,舰队虽也有商人参加,但均为官府指定的官商。这些船舶运载的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所谓“宝船”就是运载奇珍异宝的船。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的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即使胡椒与苏木被政府当作文武官员薪俸的一部分,其价值仍不足以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的舰队;也找不到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规模的载运,因而没有利润可言。其劳师动众,更为人指责。现存的资料证实,郑和准备航海时有权向沿海地区直接征用人力与物资。郑和所率领的军队虽在海陆战役里获胜,可是一次战役也可能死伤数千。另外南京龙江船厂曾造大小船只数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间征用,此更招民怨。

  正如马汉在他的《海权论》里所说:一个国家不能既追求陆上强权,又追求成为海上霸主。明成祖朱棣的追求已经超过了他的支付能力,帝国承受了极度的负担。他的继承者必须全面地紧缩,才能避免朝代沦亡。谁也不知今日的骄傲曾在历史上引起过怎样的争议,又有谁能理解刘大夏在焚烧航海图时的出离愤怒。明帝国从此“片帆不得入海”,全面进行海上收缩。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