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混血儿、法国籍的王保本老人生前讲述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

王保本和妻子年轻时的合照。

    他曾在寒冬跳黄浦江示爱,妻子失忆后他陪着回到金坛居住,摄下金坛20年城市变迁

  他还为她保守了一辈子的秘密——其实他早就知道“亲生女儿”是领养的

  在金坛市档案馆,珍藏有一张光盘,这张光盘以近乎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金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巨大变迁。

  金坛市档案馆副馆长蔡俊介绍,这张光盘原来的名字叫“JIN DAN CHINA”,是由几十盘录像带整理而成,拍摄者是一名法国人。

  这就让人心生好奇:为何这名法国人要来到中国?他为何单单对苏南这个小县城——金坛感兴趣?

  在记者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一段令人动容的60年浓情跨国恋渐渐清晰。

  【档案里的故事】

  一份珍贵的金坛变迁影像

  记录了过去20多年里金坛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日,在金坛市档案馆,扬子晚报记者得以看见该馆精心珍藏的这张光盘,将它的复制盘打开一看,过去20多年间我们熟悉、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城市光景,像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般开始展现。

  “它堪称金坛过去20多年的变迁记”,作为土生土长的金坛人,蔡俊副馆长对录像里的场景远比记者熟悉,“当看见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时,更感到记录的价值和可贵。过去20多年是金坛急剧变化的20多年,幸亏有这名法国人帮忙记录。此前,有关金坛这一段历史的影像资料是空白。”

  这名法国人有个中文名字叫王保本,1926年生,来到金坛时已将近60岁。他开始是住在县第二招待所(现在的樱花大酒店)。这位老人每天的爱好是骑着摩托车、带着摄影机,在金坛的大街小巷转悠。20多年来,老人手中的“武器”也从最初笨重的肩扛式,一路“升级”,最后是便携的迷你DV。

  和一般中国人的拍摄习惯不一样,王保本拍摄的影像少有自然风光,他的镜头对准的是金坛的方方面面。蔡俊印象最深的一个场面是王保本拍摄的一个露天菜场,那是金坛上世纪80年代一个著名的菜场,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王拍摄的画面里,菜场人来人往,卖各种蔬菜的小贩,路边上还有一个卖老鼠药的。“就跟记忆中的一样,特别有生活气息。”

  作为一个“老外”,王保本给城市建筑的画面不多,他的镜头里大多关注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1991年5月25日,他花较多时间拍摄了一辆拖拉机如何费力从泥坑里脱困的情形。当时金坛的城郊,少有硬化的路面,一旦遇到下雨,路面便泥泞不堪,尽管有不少人帮忙推车,这辆拖拉机一次次咆哮着要冲出泥坑,但却一直在原地打转。

  这样的场面对王保本而言很是新鲜,他饶有兴味地拍摄。20多年过去后,人们再看这样的镜头,想必也同样感到亲切,这应是金坛乃至中国交通发展历程中一个有意思的缩影。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