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从上海起航。这之前两个多月,17岁的王建忠刚刚成为大连海事大学电子工程系大一新生。

1985年4月,首批南极考察队队员完成任务回国,大连海事的两位学长也参加了此次考察,他们瞬间成了明星。王建忠羡慕不已,“南极”已经被标定在他心中的海图上。

雪龙号,1993年购自乌克兰的极地运输船,经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1996年,雪龙号上迎来年轻的二副,他负责驾驶以及船上导航、通信仪器设备的调试、操作、维修还有海图的修改。忙碌的二副即将第一次去往南极——他就是王建忠,十年之后,“南极”对于他,已经触手可及。

此后近20年,由二副而船长,由英雄主义而职业精神,王建忠与雪龙号和船员们生死与共。

2014年元旦前夕救援俄罗斯考察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旅客并成功破冰突围,此后返航过程中参与搜救马航MH370失联航班,这两项原本不在计划内的临时任务,让船长王建忠和他的雪龙号,一次次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摸着石头”过海

“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英国探险家斯科特(1868~1912)在南极面临困境即将死去时,给妻子留下了这样的遗书。

中国错过极地冒险时代,作为后来者,改革开放后才开启了南极科考之旅。上世纪90年代的冰情、气象预测技术非常落后,船员所使用的预测数据往往是国外机构一两周前的预测数据,准确度很低,多数情况下船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海。首次赴南极考察队的成员和船员,临行前纷纷留下遗嘱,船上还备下了120个尸袋。

1996年,王建忠踏上雪龙号,年长他十岁的水手长唐飞翔还记得对王建忠的第一印象:“苏州小伙,皮肤白白的,头发浓密,个儿不高,精神气儿十足,上来就会操作驾驶台。”

大学时他经常与航海通讯专业的同学一起学习,这使他轻松拿到了通过率50%的二副证书。40多名船员以军校毕业生为主,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袁绍宏是当时的船长。

这个时代,长城站和中山站都已经建立,中国南极科考在大数据上已经有了可圈可点的作为。然而我国对于南极的冰情、气象资料依然缺乏,现场预测也只能靠目测和简单的分析推理。尤其是对于个人而言,把往来南极作为自己的事业,面对强悍的大自然,依然伴随着“脑袋掖在裤腰上”的悲壮感。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