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民间有“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的说法。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说,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闹元宵常去处有原来的报恩寺旁的空地,不过现在已经毁掉了;评事街,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当年的气氛;再有就是夫子庙,秦淮灯会传承了赏灯习俗,堪称全城最有元宵气氛的地方。

  元宵起源与祭祀佛教有关

  元宵起源说法不一,一般来说它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熄。这种习俗后来移到正月十五。另外一个源头跟佛教有关。西域摩揭陀国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夏历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内做燃灯法会,纪念佛祖。随着汉明帝迎经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土,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也逐渐为人们所习用。

  古时帝王观灯与民同乐

  隋唐是元宵灯会开始兴旺的时期,它跟帝王的个人爱好与性格有关系。隋炀帝是一个爱热闹、喜欢排场的人,他为夸饰太平,正月十五夜在京城洛阳举办大型灯会。唐朝是中国鼎盛时期,也是城市生活获得显著扩张的时代。作为城市重要节俗的元宵灯会得到国人的喜爱。

  宋朝,帝王与民同乐,元宵节亲登御楼宴饮观灯,“山楼上下,灯烛有数十万盏”(出自《东京梦华录》卷六)。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新增的十七、十八两夜,最初限于京师开封府,据说是由两浙钱王敬献给皇上的浙灯。后来地方州郡纷纷效法,成为通例,所以民间流传钱王买了两夜灯的说法。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从正月十一开始,京城百官放假十日。

  坐画舫看花灯南京独有

  徐艺乙说,到了近代,南京民间会有各种娱乐活动,包括耍狮子、踩高跷等,其中又以耍狮子的场面最热闹,所谓的耍狮子也叫“舞狮”或“狮子舞”,不过这些在市区已不多见,也就是高淳、六合的提灯会中仍然有保存。“因为南京城特有的秦淮文化,我们要看花灯啊、坐画舫啊,这是其他城市没有的,算是独特的秦淮文化吧。”

  “州官放火”典故来自元宵节

  有意思的是,“州官放火”的典故就出自宋代的元宵节。据《老学庵笔记》记载:田登在做州官时,忌讳说与自己名字同音的“灯”字,元宵节放灯是官民习俗,他也躲不过,但在其辖区内贴出告示:“本州例放火三日。”后来人们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批评官员的霸道与专横。

  宋代还有一个关于元宵节的故事:蔡君谟在任福州太守时,上元节下令民间每家张灯七盏,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做了一盏丈余长的大灯,灯上题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太守十分羞愧,只好下令罢灯。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