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皇家加勒比游轮的公众号)

最近看到一篇公众号“皇家加勒比游轮”的文章“假如‘酒仙’李白登上游轮 | 华东‘海洋光谱号’,诗词歌赋美酒茶”,把中国诗词和酒联系在了一起,颇有创意。这里也想在酒文化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和认识。要写邮轮上的酒文化,总要喝点酒才能写出感觉来。喝了一罐啤酒,又添了一点果酒,可以开始啦!

在邮轮上寻找中国人畅饮的感觉,真是不容易。首先,价格不菲。红酒和小瓶啤酒最便宜的也要6.95美元/杯,再加上15%的服务费,中国人心里总会算一笔账,然后觉得不值。当然,中国人日常也不是没有喝过价格不菲的酒,2016年的茅台飞天53度价格已经达到2546元/瓶,为何到船上喝酒就觉得价格这么贵呢?这源于中国人日常喝高档酒主要是商务宴请,自己掏钱喝贵酒的时候并不多。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喝酒往往不是自得其乐的休闲行为,而是难以推辞的应酬。这跟欧美人有不同的感受。

记得在德国海德堡旅行时,在一个巨大的酒窖前,导游讲解了几百年前一个传说人物。他从不喝水,渴了只喝葡萄酒。那时候莱茵河沿岸人民没有水的消毒措施,只好喝葡萄酒来保持健康(把水烧开了真的是一件很难的技术吗?)。据说这位传说中的人物从没有喝过水。有一次喝了一次水,于是就挂了。这就是欧洲人喝葡萄酒的传统,这简直与生命息息相关啊,你说能不深入人心吗?

欧美人还有一个在酒吧里喝酒的渊源,那就是地广人稀。在个人主义为主导的文化浸染下,平日里人们独处独居的时间比较长,这就需要创造环境让人们寻找聚在一起的理由,酒吧就是这样一个场景。暂时脱离孤独感、创造年轻人之间的社交就是欧美酒吧文化如此盛行的原因。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欧美人的酒吧不需要下酒菜,简单的一杯酒就可以聊整个夜晚。喝酒不是目的,聊天和交流才是目的。中国人的酒桌上,聊天和交流不是目的,用酒表达诚意和能力才是目的。雄孔雀为什么拖着长长的尾巴?要知道,这么长的尾巴在面对天敌时有天然的劣势,为何雄孔雀还是乐此不疲呢?进化专家的解释是,能够在如此大的负担下还能够应付自如,表明雄孔雀很牛,表明雄孔雀天生有良好的基因,值得雌孔雀为之献身。对应到人们喝酒这个行为上,明知道喝酒伤身体,但还要在酒桌上奋力拼一下,这是充分表明诚意的机会,也是充分表明自己非常有能力的手段,至少表明身体不会在关键时候掉链子。

在中国港口出发的国际邮轮上,暑期主要是家庭出游,一家人很难有恰当的喝酒诉求,要喝也是浅尝辄止,寻找一些小资的格调。而除了暑期以外,中老年人是船上的主体,他们在船上喝酒的诉求更是不强,对船上价格不菲的酒更是敬而远之啦。

世界上不同邮轮市场的消费诉求不同。欧洲经济不是太好,但是喝酒作为刚需,还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就看到皇家加勒比的海洋交响号在西地中海的航次中,船上打折商品甚至能够卖到10欧元,但价格不菲的酒还是喝得很热闹。邮轮公司在欧洲的船上能够赚到酒钱,但是无法赚到购物的钱。在中国港口出发的邮轮上,酒吧门前往往门可罗雀,在喝酒上赚中国人的钱,目前这些邮轮公司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国人花钱购物可是不含糊,不是因为中国人有钱,其实还是贪小便宜作怪,平日里在国内看到的那些奢侈品价格高不可攀,邮轮上一下子打8折,真的让中国人感觉赚到了。在加勒比海的邮轮上,据说不但酒吧生意好,而且在购物上也跟中国市场一样疯狂,北美人的消费主义果然是邮轮产业强有力的支撑。不过,北美邮轮市场有如此好的盈利能力,还是源于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以及相应的铸币税,让美国人有如此强的消费能力。这样的消费能力在世界上的其他区域很难复制。

那么,在中国出发的邮轮上,真的就不能“把酒言欢”了吗?

当然有办法,关键是要把一个个社群吸引到船上来。比如,一个个同学会,以往都是在曾经就读的母校搞聚会,搞几次以后定会出现审美疲劳,能不能在船上搞一次?邮轮上的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也有无数为同学之间深度交流的空间。这些人聚到船上,总要来几次不醉不归的体验吧?由此,就可以找到船上消费酒精的诉求啦。比如,把某些公司的团建活动安排在船上,这些人聚到一起,总要喝一次大酒,表达彼此的心意吧?再比如,把某些公司的客户答谢安排在船上。甲方跟乙方在一起,共同庆祝某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总需要酒来助兴吧?

由此,下一阶段中国邮轮的发力方向,就是把社群引到船上来。社群中的人们之间需要深度交流,需要用酒来加深感情,需要用酒来表达诚意,需要用酒这个符号表现社群的特征。只要把一个个社群引到船上,满足他们的诉求,邮轮公司就能够找到中国人消费的火山口。有了社群上船,红遍中国的小龙虾是不是也能够在船上出现?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