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巨轮:

期待与震撼的交织

WechatIMG0750aa7b833df04f215a409149e20d08.jpeg

2025年3月15日,距离正式毕业还有三个月,我背着行囊,抬头望向眼前的“赣江口”轮。作为一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技术专业学生,我曾无数次想象过这一刻——但直到真正踏上甲板,我才明白什么叫“巨轮的压迫感”。“这船……感觉比教学楼还高啊!”我喃喃自语,手心微微出汗。

image.png

这47天的实习生活,像一场快进的电影:从初次看到雷达屏幕的茫然,到跟着三副学插琵琶头的手忙脚乱;从听不懂高频里外国船员的呼叫,到如今能磕磕绊绊用单词加手势和码头工人沟通。大海教会我的第一课,叫做“敬畏”。

失误与成长:

那根忘记系引缆的撇缆绳

在Zebuluh港的黄昏,我经历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失误”。

当时我正给船尾带缆,之后自信地甩出撇缆,却忘了把引缆系在琵琶头上。眼看着缆绳“唰”地滑入海中,冷汗瞬间浸透后背。“带拖轮的绳子!快!”三副的喊声惊醒了我。我手忙脚乱地补救,最终力挽狂澜。

WechatIMG3fd44110e5b742e16d3afbc742cfe012.jpeg

直出乎意料的是,三副没责备我,反而拍拍我肩膀笑道:“我当年把引航梯放反了,比你更狼狈。”

我知道,这可能是三副为了安慰我才说的。那一刻,甲板上的海风突然变得温柔。而我也明白了,在海上,一次失误可能关乎整船安危,而前辈的宽容比苛责更有力量。

船上的24小时:

孤独与治愈的辩证法

很多人问我:“在海上会孤独吗?”这时,我会很想带他们去看下午6点的甲板。结束值班后,我常去健身房运动,用汗水缓解今天的疲惫。也会站在船舷边,看着夕阳把云层烧成橘红色。

WechatIMGec13464039c09c43e3bf63d185194277.jpeg

船上生活远比想象中丰富,也更温暖:健身房里的乒乓赛;大厨总会给我的泡面加个荷包蛋;老水手试引航梯时永远挡在我前面;每月4G流量虽少,却够我给女友发句“今天夕阳特别美”。

image.png

工作之余,我喜欢去看落日把云层烧成橘红色,远处鲸鱼的背鳍划开浪花。这场景让我确信:大海果然能卷走所有不快乐。

WechatIMGff1e265640a61b998b37275a57e344a7.jpeg

双燃料船上的绿色使命

作为双燃料汽车船,“赣江口”轮藏着令我骄傲的秘密:它能同时使用LNG和传统燃油,减排量相当于陆上种3000棵树。

“传统船烧重油,黑烟滚滚;咱们这船烧天然气,碳排放少一半!”轮机长敲了敲压力表,“全球能操作这套系统的船员不到10%,咱们呀,赶上了好时候。”

第一次参与LNG系统操作培训时,我摸着-162℃的低温管道,突然想起学校老师的话:未来航海人不仅要会开船,更要守护海洋。

航海路上的英语困境

靠港监仓时,我常被各国码头工人的俚语难倒。有次印度工人喊着“twist lock”,我误听成“tweet rock”,急得我手足无措。某次在印度洋夜航,雷达上突然出现密集光点。三副一把抓过话筒,用着流利的航海英语瞬间掌控局面。我站在旁边像在听加密电台。那晚之后,我的电脑多了许多英语复习材料,船头上也贴满常用单词便签。

23d72e0f790df3dff097b1ad7a686cac.jpg

现在虽然还是没法在监仓时和外籍码头工人流利地对话,但至少能听懂他们的冷笑话了。某天高频传来印度口音的呼叫,我竟能对答如流。三副笑着拍拍我:“好极了,小鹿!华洋(全称: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的船员就得这样——上船能说专业术语,下地能聊风土人情。”

给未来航海人的便签

如果有人问我:“航海教会你什么?”我会告诉你,在这里,雷达屏幕上的每一个光点都是考题,甲板上的每一道浪痕都是笔记。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避碰规则》,在真实遇见横越船时突然鲜活;课堂上的消防演练,在参与船上灭火演习时变成肌肉记忆。  

在华洋(全称: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的系统培训下,我逐渐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肌肉记忆:从插接琵琶头到分析气象云图,从消防演练到LNG泄漏应急处理。每当攻克一个难关,我就对着海天交接处大喊:“鹿顺超,你能行!”

真正的航海梦,不在乘风破浪的刺激,而在守护碧海蓝天的使命。这条路,我才刚启航。

WechatIMGde388d7ef16313431548488215d32da7.jpeg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