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海洋旅游年”主题的确定,邮轮旅游毫无疑问地像飙升的气温一样大热起来。当人们对邮轮的概念不再陌生,接受度和认同度与日俱增之时,更多的尴尬也在突显。“一票到底”和“无限量自助餐”似乎成了邮轮旅游的最大卖点,殊不知这只是其最表面的皮毛。中西文化在这座“海上城堡”里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如何在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同时有效传递邮轮文化,着实让从业者迷茫。

文化角逐“冲突也迎合”

如果去济州岛,坐飞机一个多小时就能到。邮轮则不同,得花你一个晚上。但是,这一个晚上却不会无聊,游客可以在邮轮上健身、游泳,可以参与手工制作、表演巡游,可以在图书馆阅读、上网,可以看一场脱口秀,或什么都不做,只是吹着海风看落日。这就是邮轮旅游,不仅在于到达目的地,更是要享受过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完美。游客罗海滨去年参加皇家加勒比邮轮赴韩国旅游。在他眼中,邮轮旅游的关键词就是“一票到底”和“无限量自助餐”,这也是出发前旅行社宣传的最大卖点之一。“船上的生活还是有些枯燥,很多娱乐活动我都很难融入,服务员都是外国人,交流起来也费事,想喝口热水都困难。还有就是人太多,吃自助餐每天都要排队,下船后的游玩时间也短,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排队上了。”旅游归来的他心情有点复杂:“好在很多体验都是免费的,特别是24小时的自助餐厅,虽然人多,但食物种类丰富。”

正如罗海滨描述的一般,邮轮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窘境。邮轮旅游在西方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不少人都已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舶来品如何被国人消化,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其实,有怨言的不仅是中国游客。国际邮轮往往有很大比例的外国客人,中外文化在这座“海上城堡”里也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一位乘坐过歌诗达邮轮的韩国乘客就表示“中国母港邮轮不好玩”,因为邮轮有它的游戏规则,“比如,船长晚宴时人人都穿着最隆重的晚礼服,日本人会穿和服,印度人会披纱丽,我们事先得到通知也会换上晚装,好像电影里一样有氛围。”可是,在中国母港邮轮上,除了少数人之外,大部分游客着装很随意。

本土邮轮的“质疑与挑战”

从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来看,这种西式的旅游模式确实需要一个磨合期。邮轮文化和邮轮规则可以不断学习了解,但是一些中国式的需求却只有本土的邮轮公司才能解决。于是,一家着意于解决中国游客各种“水土不服”的本土邮轮公司开始浮出水面。去年9月,海航旅业邮轮游艇管理有限公司首次推出“海娜号”邮轮,成为中国第一家本土邮轮运营公司,今年1月和5月,分别开始以三亚和天津为母港运营。

海航旅业邮轮游艇管理公司总裁张浩告诉记者,在“海娜号”的“reception”柜台,更换问题房卡、索取转换插头、办理WIFI计时上网……客人一系列需求都可以用中文与服务生交流,带有浓重的中国色彩是这艘本土邮轮与欧美公司邮轮差别最大的地方。此外,“海娜号”邮轮上具有良好中文能力的服务人员比例超过50%,船上三个餐厅中有一个专门以中式美味为主打,购物也可直接用人民币付款,而邮轮上更是推出了像麻将室、棋牌室这样的国人化娱乐。

然而,这样的本土化设计也遭遇到一些质疑。邮轮旅游所传达的就是一种生活度假方式,本土邮轮公司在这点上先天不足。还有服务意识和经验,这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而本土邮轮公司显然有待市场的检验。第一次大考就是今年1月26日的“海娜号”首航晚餐。张浩坦言,船上一个热门餐厅坐满了客人,但上菜的速度跟不上,导致一些游客体验不佳。“我们在安全等层面基本做到位了和国际接轨,但在服务和管理上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这或许就是本土邮轮公司同国外邮轮运营的差距所在,毕竟国外的邮轮公司有更丰富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成熟体系。不迈出这一步是不行的,这些细节和经验,慢慢来。”而张浩也看到了更长远的挑战:“当我们的硬件稳定了,服务和管理水平达标了,还要考虑邮轮本身的文化。但一艘船还是需要自己的主题和顾客文化,这在某种意义上需要对顾客进行取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邮轮经济的中国时刻

无论是冲突还是迎合,质疑或是挑战,不可否认,中国的邮轮市场发展迅猛。据预计,2013年中国母港航线的运力将持续增长,增长率预计将超过100%。其中,众信旅游携手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维多利亚号于7月16日推出“海上嘉年华韩国6日”之旅。众信旅游邮轮部产品经理胡欣昕说,这是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阔别两年再度开启中国市场。而皇家加勒比也将继2012年的“海洋航行者号”之后,引进其姊妹船“海洋水手号”,共同打造海上度假胜地。亚洲最大邮轮公司丽星邮轮,目前已经翻新升级完毕,开始展开亚洲首航……一边是本土化的“异军突起”,一边是国际邮轮的“御驾亲征”,中国邮轮市场正在快速蓬勃发展。

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亚洲区总裁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刘淄楠表示,邮轮经济的中国时刻已经到来,目前中国邮轮旅游市场是“处在大众发现邮轮度假是一种崭新的休闲方式的前夜”。现在,欧美国家邮轮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趋向饱和,而中国的市场方兴未艾。根据英国某调查机构的预测,2015年亚太区邮轮载客量将达200万人次。届时,世界邮轮市场看亚洲,亚洲邮轮市场看中国。

张浩曾服务过世界最早的邮轮巨头公司美国嘉年华,并参与过他们开拓中国市场的工作,他坦言,中国式的“邮轮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邮轮作为一个产业,最终发展还是要走向国际化。目前我国的邮轮制造、邮轮运营、港口建设、人才吸引等还不是十分完善,这需要学习的过程。”在张浩看来,人才培养实际上是整个邮轮产业链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整个国内邮轮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他希望自己能在将来成为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不过,让他欣慰的是,作为一种舶来品,人们对“邮轮”的概念已不再陌生,接受度和认同度与日俱增,不少游客的消费观念也开始改变,“这些对于国人真正走近邮轮旅游来说,都是一个好的开始。”(北京参考记者 苏原)来源参考消息·北京参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