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今年的秋季却迎来了我国首艘本土豪华邮轮“天海邮轮”的谢幕,业界无不扼腕叹息。邮轮产业被誉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邮轮旅游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另一方面,我国本土邮轮产业却始终裹足不前,本土邮轮公司纷纷退出舞台,可谓“冰火两重天”。在当前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本土邮轮该何去何从?近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现状——市场培育阶段面临发展瓶颈

我国邮轮旅游市场已走过“黄金十年”,从2006年仅有1艘邮轮在我国开通母港航线,出游不到2万人次;到2017年,我国邮轮旅客出入境总人数为495.5万人次,11个邮轮港共接待邮轮1181艘次……这些数字成倍增长的背后,不仅是由于世界各大邮轮公司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加码,更是我国消费者理念的转变,对邮轮这种新兴消费方式的接受度不断提升。

记者在翻阅资料时发现,经过“黄金十年”快速发展之后,2017年,我国邮轮市场增速有所放缓,进入了“弯道”,尤其是我国本土邮轮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据了解,在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少中国实力企业开始进军邮轮市场,海航集团、携程集团、渤海轮渡等企业开始布局邮轮市场,2015年11月,“海娜号”退役,“天海新世纪号”邮轮、“中华泰山号”邮轮、“钻石邮轮辉煌号”等在持续经营,天海邮轮作为我国本土邮轮的代表,曾经被誉为中国本土邮轮市场上“最靠谱的模式”,但面对国际巨头的竞争,企业经营压力巨大,在携程旅行网和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合资经营了短短三年后以“分手”告终。

窥一斑而知全豹。难以为继的天海邮轮折射的不仅是单一公司的境遇,也是我国本土邮轮产业的发展困境。

大连邮轮旅游促进会秘书长马博文告诉记者,我国本土邮轮大多是单船经营,势单力薄,盈利性较低,甚至亏损严重。本土邮轮企业运营的航线多是东南亚航线和日韩航线,与外籍国际邮轮巨头正面竞争,差异化优势不够明显。再加上,国内邮轮市场普遍采用旅行社包船模式,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价格战的出现,使得邮轮的客户群体主要吸引“中国大妈”,无法吸引中高端客户群,以至于本土邮轮经营困难。

有人认为,天海邮轮的黯然退场是因为生不逢时?相关专家指出,天海邮轮的谢幕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本土邮轮的管理系统并不成熟,混合管理的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再加上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竞争残酷,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热度的放缓带来需求的下降,长期低价竞争使国内邮轮公司在国际三大邮轮经营公司夹击下生存艰难。诸多因素的叠加,导致天海邮轮黯然退场。

“当前邮轮市场正处于调整期,也是行业良好生态构建的时期。”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谢燮认为,市场增长趋于缓和,过去几年快速增长所凸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一方面,企业在差异化方面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客票系统的运行以及船公司直销比例的提升,都有助于形成市场的价格趋于良性。“天海邮轮所走的路径没有问题,只是合资方稍微心急了点。”

弯道并不可怕,弯道减速或许是为弯道超车做好准备。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东分析称,经过几年的蓄势、调整,目前中国邮轮市场正在经历“理性回归”的拐点,“预计到2021年会开始有一个快速的增长”。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