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珍珠城:

“还珠”传说尚存 古树保下城墙

来到位于北海市营盘镇白龙社区的白龙珍珠城,令人感觉到“珠还合浦”的传说真实发生在脚下这片土地。这里的泥土里混满了闪亮的珠贝碎片,范围分布约2.5万平方米,挖下去,珠贝层达三四米厚。如此堆积如山的珠贝是千年剖贝采珠的遗存。

据介绍,白龙珍珠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城“周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是朝廷派来的采珠太监巡检珠场、收珠的居所。城墙墙心填充泥土和珠贝,大约每填8厘米厚的黄土,就夹垫一层珠贝,层层夯实。

可惜的是,城墙在抗战时被拆毁,仅余南城一段残垣。1992年重建了南城门楼,用青砖把残垣围护在新城墙内。推开城墙上的一道小门,记者进入城墙内部,看到了明代城墙的残垣。当地居民和文物工作者已经多次驱走来此栖息的蝙蝠,残垣显得比较干净,不过还弥漫着蝙蝠粪的气味。

城南正对海上珠场,历史上最佳的“南珠”就出于此地白龙湾的杨梅珠池。立在南城门外有三块古碑,分别记述一名采珠太监“黄爷”的功德,廉州府李逊弹劾横行霸道的采珠太监、为民请命的事迹,以及明代天妃庙的碑记。据当地老人说,该海域自古就是最好的珍珠出品地,“珠还合浦”的传说就源自这里。白龙城建在层层堆积的珠贝上,明代以前就已经是采珠胜地,明代朝廷专门派太监守在这里取贡珠。

虽然其余城墙已经湮灭。但白龙社区的两棵古树却保下了两段城墙。这两棵榕树从城墙中长出,根须包覆了好些城砖。当其余城墙被拆毁后,树体中的城砖因无法取出,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为后人标注出东城门的位置。

遗产保护:

规划宜作标志 解决“争地”难题

6月26日,孙华教授、自治区及北海的政府部门及文物工作者、遗产地的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各位“申遗”的利益相关方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北海及合浦方面表示,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全市做出了很多牺牲。尤其是位于汉墓核心区的合浦县,20年来放弃了许多基建工程和经济利益。去年,该县引进一个鞋业公司,该公司计划在合浦投资10个亿,每年能有2000万元税利上缴。但后来审批项目用地时,合浦县发现该地块有一部分位于汉墓群保护范围,于是马上中止这个项目。结果项目业主马上把这笔已经打进县财政账户的购地款撤走了。

在近两年草鞋村遗址发掘时,西门江畔有一块350亩地已经出让。后来考古工作者发现草鞋村不仅是窑址,竟然是汉城遗址。合浦县政府获悉后立即收回该地块,作为汉城遗址保护地,不再予以开发。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

“你们当时在我们村说要挖汉代城址,我们没要你征地款就给你们挖了,很支持你们了。”草鞋村的村民代表在座谈会上说,对于“申遗”,村民都比较理解和支持,希望政府方面也照顾到村民利益,因为该地块都是村民的集体土地。大浪村等地的居民代表也表示,关于保护文化遗产所需要的征地、迁坟等事宜,居民都很支持,响应也快。白龙社区的村民代表说,该村群众都是历代采珠人的后裔,很珍惜祖宗遗产,村里坚持把采珠传说代代相传,古碑亭更是自发看守了几十年,大家都很支持“申遗”,希望政府能帮助他们保护好白龙古城的文物和历史,恢复古城原貌,把旅游搞起来,对群众和国家都有利。

孙华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要追求人居环境跟文化遗产的融合,不能硬要求活人给死人让路,准备“申遗”不一定就是要求居民拆迁。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展示,可以多一点思路。比如海岸线因河道冲积变迁了,可以考虑用种树、种植物来标示出2000年前的海岸线,让大家知道为什么当时的古城修在这个地方。河道也是可以用水渠联系起来。汉墓群有些部分已经与县城房屋交错、占压,建议分区域保护:郊区成片的汉墓,村庄居民不多的,可以进行成片保护;在城市发展范围内的墓地,可以成组或个体保护,把其建成城中一片景观或绿地,美化保护起来。这样就可以解决遗产与城市发展“争地”的难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