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洋山VTS设备的“守护神”

——记VTS设备管理员何根林

【人物简介】

何根林,男,1973年9月生,湖北荆门人,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同年,进入上海海事局工作,2004年1月1日,从上海海事局航标导航处调到了洋山。

2013年12月的一天下午,何根林老师告诉我他手上的关节疼了好些天,吃了药也没效果,他不得不预约了专家号,需要请一天假去看医生。不巧的是,我们随后发现,大戢山雷达站的几个技术数据出现了异常。

“这两天风浪小,我和高瀚一道去看看吧。” 我看着他的手,主动请缨。

何老师沉默了一会儿,似在仔细思量什么。

“好,上下船当心,遇到问题给我打电话!”

背上何老师沉甸甸的工具包,在海标船上摇晃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抵达了大戢山。那天一切顺利,最后就剩下查看刚加过油的天线运转情况。大戢山雷达站的天线在混凝土塔的顶部,要顺着十来米的钢筋爬梯才能上去。我双手紧紧抓住钢筋爬梯,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手握着冰凉的钢筋,寒气直往骨子里渗,爬上去后已经气喘吁吁。参加工作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累。

回来的路上我想:我只做了一次就感到如此疲惫,而这样辛苦的工作,他,已经干了十年。

看着船舷外突突向后翻滚的白浪,我的脑海中也涌起一幕幕画面。那是我第一次跟何老师去小洋山雷达站。

小洋山雷达站坐落在小洋山主峰上——这座大家都很熟悉的山并不高。第一次上小洋山雷达站,我兴高采烈,心想终于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观海前潮了,爬的很是起劲。

“雷达站在哪?”到了山顶上,我问何老师。

“在十七楼。”何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让我觉得突然有一种精疲力竭的感觉袭来。

我随着何老师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的上,寒冬腊月间,汗水从额头上直往外冒,一层又一层楼爬着,竟绕的有些头晕。因为要在十六楼检查微波收发器,何老师打开门,走到塔楼外缘的钢架上,我在后面跟着,脚下的景象一目了然,风很大,即使不恐高,心里仍不免战战兢兢。何老师看了看我说,“你站在门边,我去吧。”

维护小洋山雷达天线,需要从天井里把上面的木盖子顶开才能到天台上。木盖子有几十斤重,脚蹬着爬梯,手抓着墙壁上的钢筋,顶开时倒也不费力气,但是每次要把盖子严丝合缝的盖上,就颇需要一番折腾,全靠后背发力不断挪移盖子的位置,直到角度能够正好扣在天井上。

我眼前浮现何老师一次又一次顶木盖子的情景……

我无法丈量他往来每个雷达站的缕缕足迹,更无缘亲历曾经的那些艰辛,也数不清这一路有多少汗水挥洒。如果说这是一段无论严寒酷暑都风雨兼程的路途,那注定是怀抱着梦想的苦旅。否则,他有理由选择离开。

41岁的何老师,1997年到上海海事局工作,2004年来到洋山。在VTS设备维护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岁月如梭,如今他已从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年已不惑的他却痴心不改,无怨无悔。

每每和他聊起往事,他总是淡然一笑,很少谈及这么些年的苦与累。

记得周军和我提过,有个星期天,何老师答应孩子去公园玩,调到洋山后好久没有好好地陪过孩子了。

刚到公园门口,手机开始“嘟嘟、嘟嘟、嘟嘟”——他专门为工作报急电话设置的铃声响了,单位有急事,必须马上赶过去。

“洋洋,爸爸带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玩去,好不好?”

他来不及把孩子送回家,带着孩子辗转乘车两个多小时赶到了洋山,一呆又是一整天……

“何老师,天这么阴,气压低,呼吸困难啊。”第一回爬小衢山的道上,总也跟不上何老师的步伐,不一会儿就落下他一截。 抬头看看乌云密布的天,我在后面吃力地吆喝着。

突然间暴雨如注。何老师迅速把沉沉的工具包背好,回过头,快步过来接过我拎的雷达备件,“当心脚下!”然后带着我往山顶跑去。

终于进到塔内,我瘫在一边,大口喘气。何老师拿出裹在外套里的雷达备件,随意地掸了掸头发上的雨水,顺着楼梯往设备间爬去。

我的嗓子仿佛堵了一块东西,半天说不出话来。塔外,雨越下越大。远处的海面上烟雨迷蒙,而我仿佛看到在那汹涌澎湃的潮水里,他恍若那纵横海上戴天卧波的水手,乘风破浪,扬帆远行。远处仿佛飘来郑智化的歌声: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大金山岛上植被很好,生活着几百只猕猴。我觉得看看这些丛林里的猴子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天早上,何老师说,今天去大金山检修雷达,待会我们直接从美芦苑开车过去。上车的时候,我看到何老师带了不少包子、鸡蛋。我说,“何老师,这是拿去喂猴子的吗?”何老师笑了笑,“中午你就知道了”。

时至中午,在狭小的设备间憋了半天,没看到猴子,我颇有些沮丧。何老师拿出带来的干粮,自己拿起一个凉包子,递给我一个包子一个鸡蛋,“走,出去透透气。”站在外面的阳台上,风吹乱了我的头发,目光向四处的丛林里搜索着猴子的踪影,什么都没有。我咬了口鸡蛋,失望地看着何老师。何老师拿起包子大口大口地咬着,“现在知道谁是猴子了吧。”我俩都哈哈大笑了起来。那笑声在茂密的丛林间竟有一丝丝孤单。

愈是枯燥乏味的工作,愈是有值得钻研的地方。何老师曾经这样跟我说过。

洋山VTS设备维护工作十分繁杂,通信、网络、雷达、计算机等等,甚至连值班台上的麦克风都极其重要。以前,VTS值班台上配置的是头戴式耳麦,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模式,使用起来也比较麻烦。为了解决值班台麦克风的更换问题,何老师研究了十几种话筒,不断试验,交叉比对,然后选取比较合适的型号进行电路改造,最终成功接入到值班台上。

远程维护雷达要用到计算机网络知识,特别是一些网络命令更是要熟记。我们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和linux两种,很容易将各种复杂的命令混淆。每当看到何老师轻快熟练地敲打着各种命令,科班出身的我佩服不已。这些是他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才练就的硬本事。

在过去的几年里,VTS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当然,只要有新技术出现,何老师总会是最先知道的一批人。从雷达的工作原理到当前逐渐流行的固态雷达,何老师都能信手拈来。我是雷达领域的“门外汉”,可在他身边,我却从来不担心我会有什么不明白,因为他总会知道,而且会一万个乐意与你分享。最近,我无意间发现何老师的办公桌上又多了两本有关风光柴互补供电和蓄电池的书。

跟随何老师的这段时光里,设备维护技术学了不少,但更多的是被他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

何老师告诫我们,接触带电设备千万马虎不得,否则将会危及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细致谨慎。在拆卸雷达部件的时候,何老师会把每一个螺钉都整齐的放在盒子的一角,在开关设备之前总是先查看设备状况和连接线路。我想正是由于工作的磨砺,让他有了这种低调平和的性情和一丝不苟的作风。

洋山VTS有七个雷达站,其中有五个雷达散落在各个没有陆路连通的岛屿上,往来十分不便,要尽量减少上岛次数。何老师说平日里一定不要闲下来,利用远程维护软件每天监控并记录雷达运行的各项数据,发现性能出现变化或者异常的一定要引起注意,提前琢磨,在气象条件好的时候赶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某些技术指标已经处于临界值的时候,不要让雷达站“硬撑着”。许多时候,只有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在现场有应变的可能。

当然,实地检查站点后,也并不是总都能把问题解决,有些不影响雷达运行的问题带回来要记录好,并研究解决方法,在下次上岛的时候予以排除。

有一回小衢山突然和中心失去联系,我和一个同事到现场检查,排除因供电导致的中断故障后,我们发现有一台RDP因为主板电池没电而导致机器起不来之后,心急如焚,这可怎么办?压根没考虑到这个小概率事件,没带电池!难道还要再跑一趟?只好无奈地给何老师打电话报告情况,他听说只是更换电池的问题之后竟然很高兴,说,工具包里有备着电池。我们一翻,果然找到了,更换后,问题排除,心里一阵激动。

欢呼之后,我觉得何老师对待工作的认真细致和面对难题的刻苦钻研,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忍已经满满地装进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工具包里。多少个烈日骄阳,多少个暴雨寒风!何老师背起它,迈着矫健的步伐,孤身一人跑了一个个雷达站,把一个个故障排除,只为能够让我们的洋山VTS可以“安全隐患未除,呼叫提醒不止”。看着这厚重的工具包,真是个“百宝箱”,而它的主人更是一宝,洋山VTS设备的“守护神”呐!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