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 中国 美国

经过数年的艰苦谈判,由美国主导的、12个国家参与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在日前取得了突破。12个成员国在部长级层面基本达成一致,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虽然协议还仍需各国议会或立法机构审核通过,但由于被排除在新建的“朋友圈”之外,中国部分媒体和民众“狼来了”的呼声已此起彼伏。TPP的签订被视作美国封锁孤立中国的手段,甚至出现TPP是压垮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的言论。

与其杞人忧天,不如看看美国是如何打入这个最初仅有四国发起的组织,或许其中的经验能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无论TPP最终如何落地,中国与之的交集如何展开,作为一个新型负责任大国,都应阵脚不乱地欢迎紧迫感、借机重新审视周边、反省和弥补自身短板,进一步在国际市场和舞台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他山之石

TPP原先是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于2005年7月签订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演变而来。由于该协议的初始成员国为四个,又称为“P4协议”。最初的“P4协议”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经贸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美国之后的加入而逐步引起全球关注。

亚太地区对美国来说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洲”的论调,也进一步推动和加快了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举动。过去十年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多数方案都不包括美国,如“10+3”、“10+6”等,美国也没有参与由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AIIB。美国参与TPP的意图和动因的核心无疑在于要参与到亚太日益繁盛的经济发展蓝图中去,积极获取话语权的同时,通过与各国间的贸易协定,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为何能够成功插足“P4协议”?离不开美国企业和资本在四个国家数十年的基层耕耘。在太平洋西岸,美国是智利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在1974年至2012年近30年间,美国占据智利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的24%;同样,在东岸,美国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外国投资来源国,在2012年超过1386亿美金,同时有超过3600家美国公司在新加坡各行业运营。

在国家层面,美国与各国建立了紧密的“你中有我,我有中你”的经贸关系;在民间经贸层面,美国大、中、小型企业与当地私营企业合作互补,并通过积极本土化的方式,获得本土企业的信赖,赢得民众的好感,进而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此外,通过国家外交层面的高空对话,美国成功获得四国的允可,参与谈判,并逐步获得话语权和主导权。美国布什政府在2008年9月宣布完全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并将其改为《跨太平伙伴协定》(TPP),美国利用“P4”借壳上市的方式,成功对协定结构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随后邀请澳大利亚、秘鲁和越南等国加入谈判,最终主导形成这个由12个国家组成的经济圈。

通过数十年民间商务往来、国家经贸层面和外交高空对话三管齐下的经营,美国得以进入并主导TPP。

如何攻玉

中国虽然被暂时排除在新建立的“朋友圈”之外,但并不代表这会影响中国与各协议国的双向贸易关系。但需要关注的是,中国与各国在高空外交层面对话频繁,但民间商务往来和当地群众关系是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过程中的严重短板。中国可运用加强“基层经济学”和“布衣外交”的全新战略思维,通过PPP 2.0为代表的务实的公私合作经贸战术,借用美国进入并主导TPP的经验,先用企业和资本深耕基层,自下而上,在跟当地民众建立互信友好的基础上,改善经贸大局。

本文所指基层经济学(grassroots economics)意指通过市场经济和企业行为,在地市、社区、公司和项目层面,同做贸易和有投资的国家基层深入微观合作,形成业务命运共同体,创造当地就业,为所在国老百姓带来中国红利。与宏观经济学中运用国家层面的经济手段,例如货币政策不同,基层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与讨论基层私营企业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夯实基础来影响上层建筑。以美国进入TPP为例,美国恰是通过前期在对方国家基层间的耕耘,产生好感建立互信,才一步步影响到对方国家的整体经济战略。

美国TPP的思路也可以运用到中国与邻国越南外交战略上。在宏观经济层面,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占其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是越南最大的进口国,同时也是越南出口的第四大国。中国企业在越南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力帆、隆鑫等中国摩托车品牌曾一度占越南市场80%份额;中国建筑在越南工程承包市场也拥有足够品牌效应。在新型基层经济学的引领下,绕开两国间某些争议话题,在已有的经贸基础上,更加深入基层,加强与越南中小微企业合作交往,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普通民众对话,并为其造实际利益,去改变基础人民的看法,增加好感,用民众的呼声去改善政府的政策。

以美国福特汽车为例,福特是美国首家在两国宣布关系正常化后对越南投资的汽车公司。福特在越南汽车市场深耕多年,近年来不断加大当地投资,已经成为越南汽车领域的最大投资商。不断创造当地就业的同时,还大力培养本土技术和管理人才,赢得了越南民众的好感,同时也促进了汽车销量。自2014年以来,福特公司汽车销量为1.23万辆,同比增长72%;2015年上半年,福特越南经营效果良好,该公司汽车销量8952辆,同比增长70%。这是该公司连续两年保持创纪录增长。

“布衣外交”(bottom-up diplomacy), 指由下至上、社会多层级影响国家决策的体系,是适应于美国和一些重要发展中国及的国情所提出的互动策略。同政府高层间高空论剑式的外交策略不同,“布衣外交”更加注重基层民众的作用,可以让所在国的基层拥抱中国红利的声音通过所在国的传播体系传递到所在国政商精英层,是国际经贸中最重要、最有效、做多赢、最持续的方法论。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选举文化造就了美国由下至上的民主体系,因此,若单以高空论剑在美国则“地气”不足。即便高层之间谈得一派祥和,但若政策不能落地,不能给普通民众带来实质的利益,自然也就不能得到选民的支持。尤其在美国这样一个典型由下至上的体系里,如果缺少了基层的理解和支持,华府的决策相对就会更趋保守与慎重。若想要更从根本上真正改变两国在政治和经贸等各层面的关系,要借道美国从下至上的思路,深入基层,从社区入手,从选民入题,以包括创造就业机会等实质利益,让老百姓亲身体会到好处,反映到他们的议员、市长和州长,按美国的体系自下而上传递信息和能量,影响联邦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决议。

在与美国互动策略上,邻国日韩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上世纪80年代,在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外资盈余的基础上,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急速增长。大量日本企业和资本迅速涌入美国的各个领域。以三菱公司购得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为代表,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但日本在美国疯狂的大肆收购,尤其对大量国家标志性建筑的收购,并没有对美国普通民众生活带来实质影响的同时,还形成了高调的购买美国的印象。加上东方文化的背景,造成美国政商学各界谈日色变,对来自日本的投资防备有加。美国政府出台了多项经济打击措施,不但遏止了日本在美投资,还严重打击了原本蓬勃向上的日本经济。

反观我们另外一个邻居韩国在美国的表现,资本策略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韩国的三星、现代起亚在美国市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日本的大张旗鼓相反,韩国企业采取的是更加朴实的,贴近基层、深入人心的公司战略。在公司媒介宣传上,以三星为例,三星手机的广告完全符合美国文化,赢得群众共鸣。在销售策略上,现代汽车在美国采取了前无古人的“十年或十万公里”的保修服务,这项服务在推广之初遭受很多同业者的质疑和非议。但也正是这项服务的推广在美国深得人心,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赢得了民众口碑,进而赢得市场。虽然韩国企业在美国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和收益,但在美国政商学各界从未出现过韩国威胁论,美国政府也从未出台过严厉打击韩国企业的政策。

从日韩的案例可以看出,民众和媒体的不同呼声对于政府政策的迥然走向。虽然韩国企业在美国同样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和收益,但在美国政商学各界从未出现过“韩国威胁论”,正因为其采取的贴近民众的产品研发路线和销售推广策略,同时积极适应美国当地文化,韩国企业一直能够“闷声发大财”。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民生,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水平。通过私营企业和资本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是与被投资国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并与基层民众建立感情的最好方式,这也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大势所趋。对中国而言,以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在TPP成员国积极开展基层经济和“布衣外交”,鼓励私营企业和资本进入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在基础建设需求强劲的TPP成员国家,对巩固双边关系、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全球化、促进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配置与保值增值,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在某些非洲国家犯过的错误,防止引起当地民众和政府的反弹情绪。

提到基础建设美国首当其中。据荣鼎咨询为由美国史带基金会赞助的美国全国总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所做的研究显示,保守预测美国2013年至2030年在能源、运输和与水有关的基础设施领域总计需要投资8.2万亿美元,每年平均为4550亿美元。三个领域的占比分别为:能源57%、运输36%、水7%。此外,包括城市停车场,校园,社区中心,老人院,收费公园在内的,更适合私营企业和资本参与的社会基础建设项目投资需求也非常大。

另外,在亚太地区,TPP成员国之一的新加坡被评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基础投资投资地点,尤其是在创新基础建设方面独树一帜。新加坡政府打算把新加坡建立成“智慧国”,为此,政府有意开发全新的基础建设,其中一个建设是在全岛各处安装感应器,方便收集各类资料,做出更好的决策:例如在供水和废水网络及排水系统等设施用上各类感应器;在全岛各地公共场所装置摄像系统,预防罪案和恐怖袭击等。这些设施并不包括在传统的以公共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范围内,但却更加适合私营企业和资本的参与。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未基础,彼此之间形成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PPP的优势在于(1)降低成本,提高效率;(2)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3)促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4)公私之间取长补短;(5)各方联盟协调利益;(6)风险分配合理;(7)应用范围广泛,是一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好模式。

PPP模式最早诞生于1992年的英国,在TPP协议国间也有着广泛发展。美国的PPP模式在立法和思路上无疑在世界上领先,但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架构与实操层面仍旧有着严重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建设和回报时间过长;项目盈利能力过低;项目审批过程非常官僚;项目沾染政治化色彩扽等方面。

鉴于以上PPP模式存在弊端和操作难点,目前美国正在进行从PPP 1.0到PPP 2.0的优化升级。PPP 2.0,颠覆了原本PPP 1.0下的公私主次定位,让市场说话。即从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变为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是由被投资地社会资本领军,政府参与的新模式。PPP 2.0仍然是公私合作,但加强市场规律,减低政治因素。在新的平台上,让民资“血融于水”,使社会资本起到核心的引导作用,通过相关国政府资源的参与,在市场经济模式的运作下,在更宽广的基建项目范围内,在可控的投资周期基础上,实现更高的项目回报。PPP 2.0具备的优点:投资周期短,项目回报高;项目范围更广阔;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运作方式;更加欢迎外国资本和企业参与。PPP 2.0以增进当地就业和改善民生为首要指标,大幅提高当地民众和中小企业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由衷接受,真心欢迎。

企业是中国最好的名片,基建是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融入美国及其他TPP协议国重要的一张牌。以美国为例,虽然目前已有数家中国公司和商业银行试水美国市场,但均未在基建领域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因而,在PPP 2.0的新思路下,中国企业和资本参与境外基建投资需要更讲求务实与策略。

中国基建企业在落地美国、新加坡或其他TPP协议国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找并努力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不妨寻找到一家在当地发展成熟,并且有良好口碑的小公司合作,加入到当地的生态平台中去。实现“先民间,后政府”的战略规划。同时,要加强劳工本地化、技术本地化、人才本地化、工会沟通本地化、设备本地化,通过与本地资源紧密合作的方式来赢得民众的好感,同时获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以美国内华达州为例,大多数人只知道拉斯维加斯赌城闻名世界,却不知道当地的水利行业发展迅猛,有很多掌握先进水利技术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如果中国企业和资本能够与当地中小企业和机构紧密合作,不但能更好的参与水利方面的基建投资,还能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

投资境外基础设施不应局限在大城市,也要密切关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同时基础设施的范围也应该全面扩展,跳出传统公共交通设施的局限,在加强对包括公园和社区活动中心在内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要加强跨行业的,比如在环保、空气改善、废物治理、水资源领域的发展,尤其这些领域的项目实际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如果能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或者在同样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TPP参与国,例如越南、智利参与此类项目,则企业不仅在获得项目回报的同时,还能把相关经验带回中国去。以空气治理为例,美国印第安纳州对煤炭高度依赖,超过80%的电力来自燃煤发电。因此州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及空气治理方面十分关注,这样激发了很多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发展。如果中国资本能够参与到与空气治理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去,与当地中小企业或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在获得潜在投资盈利的同时,还能把相关技术和经验带回中国,解决中国目前在空气治理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做基建项目和在以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为代表的TPP国家做基建项目要有本质的区别,必须适时适地调整思路。以美国为例,同中国目前从上至下的国情体制不同,美国从小至上的体系要求那些想要进入美国基建领域的中国公司要适应并运用从下至上的思路,从项目当地着手,加强与当地民众的沟通,以为民众创造就业改善生活为前提,赢得好感和支持,从基层影响决策层,更好的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行。同时,从下至上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不管政府如何更迭,只要能够为对当地社区和当地群众谋福利的项目就一定能够经久不衰,基业长青。

综上,中国从媒体到民众应该用更加理性的、积极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TPP。美国旁观或者不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AIIB被视为是自我孤立;同样,如果中国旁观或者不积极参与TPP,也是一种自我孤立。不必为TPP的徒然来临就心灰意冷,恐惧担忧。如果真的有“狼”来,那我们就修葺好自家的院围,打磨好自己的武器。中国国内改革的方式方法已经开始被包括美国在内的TPP参与国自学并付诸实践,比如沿海特区、工业园、政府产业基金等。时机已经成熟,要让中国改革创造的红利在其他国家的基层开花,和让老百姓受益的理念协同企业和资本共同走出去。无论有无TPP,无论任何多边贸易体系如何发展,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是硬道理。在基层经济学与“布衣外交”的全新战略思维下,配合PPP 2.0务实的公私合作经贸战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