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舰事件”真相揭秘
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多年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近来随着蒋介石日记逐渐公开,真相日渐明朗。本文作者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外孙梅宇亭先生试图在理顺事件脉胳的同时,以解封的蒋介石日记为依据,结合家族记忆、书信等一手资料,剖析这一历史迷案,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当时调舰的命令到底是谁下的?貌似偶然的历史事件为何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并使蒋介石加深对苏俄和共产党的疑心?
中山舰的前世今生
1910年7月,满清海军大臣载洵、海军统制萨镇冰以特派专使的身份前往日、美考察海军。回国后,经清廷批准,分别向英、德、美、意订造军舰18艘。其中向日本订造的有两艘,名曰“永丰舰”、“永翔舰”。但尚未完工,翌年便爆发辛亥革命。
1913年,袁世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先后派员出洋监造以前清政府遗订的舰只。永丰舰由日本三菱造船厂制造。清廷派往监造的大员李国圻、郑贞能技术娴熟、督造有方,使该舰建造周期大为缩短,不到一年便竣工下水,造价为68万日元。该舰长62.1米,宽8.9米,排水量836吨,航速13.5海里/小时。有主副炮8门,满员编制138人。整舰比例适中,造型优美,是一艘颇具实力的新式军舰。
1916年袁世凯称帝,在包括海军总长刘冠雄在内的一片声讨声中,袁忧闷病逝。次年张勋率辫子军攻入北京复辟帝制,海军总长程璧光率包括永丰舰在内的十多艘军舰南下广州,组成西南护法舰队。
1922年6月l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在广州发难,炮轰观音山(越秀山),孙中山避难珠江上的永丰舰。随即召集舰队官长,号召讨逆,“乃命舰队先发炮,攻击在省叛军,以示正义之不屈,政府威信之犹在”。炮弹落在瘦狗岭、观音山等叛军阵地四周,连带着炸死无辜百姓过百人,激起义愤。迄至8月9日下午,孙中山偕陈策、蒋介石等人登上英舰,离开永丰舰去香港,再转道赴沪。
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4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
1938年10月,中山舰在保卫武汉的惨烈战斗中,遭日寇六架轰炸机鱼贯突袭,弹密如雨。当时该舰的主、副炮已全部拆卸安装在长江两岸的要塞上。中山舰在狭窄的江面上毫无掩护地以高射武器抗击日机,舰身中弹累累,失控下沉。舰长萨师俊(海军元老萨镇冰之侄)等25名官兵壮烈殉国。中山舰造于日本,最后又毁于日寇。
1997年1月底,这艘满载历史包袱的军舰在武汉金口镇附近的江面打捞出水。现在,中山舰静静地躺在武汉江夏区金口镇,成为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