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亚洲东方,濒临西太平洋,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与众多的岛屿,是一个航海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的大陆性兼海洋性国家。中国海域总面积472700千公顷、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东部沿海港口密布。同时,在我国境内的江河有5000多条,总长42万多公里,自古代起内河航运就非常发达。这些优越的航运资源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人类认识大海和驾驭大海的过程中,凝聚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与大海的接触

从距今约4万年的旧石器晚期起,中国的远古人类已进入“新人”阶段,有代表性的是广西柳江人、内蒙古河套人与北京山顶洞人等。在这一阶段中,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农牧与渔猎经济有了显著进行,相当于历史传说中的“伏羲氏”与“女娲氏”时期。从航海史角度考察,在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装饰品,除有钻孔的小石珠、砾石外,还有钻孔的青鱼眼上骨和由野藤串联着磨孔的海蚶壳所组成的“项链”。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至迟距今18000年之前,中国人已开始与大海发生接触,并开始了与海洋相关的生活。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民族,特别是沿海濒水的居民们,开始勇敢地向江河湖海迈进。

二、对海洋的依存

原始人类大都聚居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以采集渔猎为谋生的主要手段。江河湖海,不但给人类带来了生存所必需的水,而且也给人类带来了可以充饥的鱼虾贝藻之类食物。先民们开始在岸边采拾,后来又发展到涉水捕捞,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常见鱼叉、鱼钩、网坠之类的遗物即可证明。但是,滩岸浅水的捕捞显然无法为人类生活提供足够食物的。有些水生动植物喜欢生活在较深的水域中,而有些陆生动植物可能出现在河流的彼岸,人类为了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到较深的水域去捕捞和渡涉,就必然要设法寻找或制作使他们的身体得以漂浮在水上的器具。同时,原始人类在水边居住和生活,也存在巨大危险性,每当山洪暴发、江河横溢、海潮呼啸而泛滥成灾时,生命会被大水吞没。在这种逆境下,人类为了生存,也需要设法寻找或制作使他们的身体得以漂浮在水上的器具。原始社会在水上漂浮与航行的工具正是因人类生活与生产的迫切需要,在漫长的反复实践中逐步产生的。

三、对自然界的观测

人类在寻求自然界的浮水器具之前,很自然地会首先考虑使用自身的躯体。象自然界中许多陆栖动物会浮水一样,人类最初的浮水手段也应是泅水。然而,人的体力是有限的,为了节省体力,他们势必要开始寻找自然界中具有漂浮能力的物体。通过观察发现,有一根树干、竹子或一堆芦苇等植物正在颠流漂荡;也许他们不慎将采集到的葫芦或树叶等植物丢落在河流里时发现它们依然浮在水上;也许他们在一次洪水袭击时,正好挣扎着抓住了一棵被冲倒的树木而幸免灭顶之灾……正是这千百个“也许”的实践与观测,使原始人类对水的特性与某些物体的浮性有了认识,终于开始借助或制作器具,在水面上进行捕捞或航行活动了。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