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号客货轮是新中国第一艘自营远洋船舶,我国远洋运输事业诞生的第一个产儿。在艰苦的岁月里,她和驾驭她的英勇海员们在当时风波险恶的南海和印度洋上谱写了一段壮丽的诗篇。

光华轮原是英国远洋客货轮“高地公主”(Highland Princess)号,建于1929年,曾是一艘风光一时的现代化邮轮。她是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 Harland & Wolff 有限责任公司为英国尼尔森航运公司建造的五艘“高地”级邮轮之一,内部装饰为都铎式风格,有757个客位,吨位14128吨,8944载重吨,动力为两台9600马力的四冲程双作用式八缸柴油机,双轴推进,服务航速15节。1932年,她和尼尔森航运公司一起并入英国皇家邮轮公司旗下。二战前,一直执行英国和南美(巴西、阿根廷)之间的航线。1939年二战爆发后,“高地公主”号被军方征用,改装为运兵船,战后复员继续从事客运。1959年,年事已高的“高地公主”号退役,和另一艘姊妹船同时被卖给希腊比雷埃夫斯的一个船主,改名为“玛丽安娜”(Marianna)号。

就在这一年,印尼爆发了右翼势力反华排华的风潮,我国侨胞惨遭迫害,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当时我国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远洋轮船,政府决定在国际航运市场租船,前往印尼接运自愿归国华侨。1960年2月,国务院发出指示:“做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工作”,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廖承志任主任。成立不久的交通部远洋运输局驻广州办事处密切配合中侨委、广东省的部署,全力投入接侨运输工作,先后租用海外侨商、港澳华商的“大宝安”、“大宝康”、“福安”、“福生”、“福英”、“海皇”、“美上美”和苏联的“俄罗斯”、“亚库契亚”、“果戈里”等十多艘客轮到印尼各港接运难侨回国。广州远洋办事处除派出干部参加接侨工作外,还具体负责租船、对接侨船舶的调度、管理。接侨工作为船舶调度管理积累了经验,加快了筹建远洋船队的步伐。

1960年3月3日,苏联客轮“俄罗斯号”和“亚库契亚号”载着在印尼遭受迫害和流离失所的1600多名归侨抵达湛江港,受到各界群众3000多人热烈欢迎。但是租用外轮不但条件苛刻、费用高昂,而且工作不配合,增添了许多困难。为了方便接侨,也为了趁此时机发展我国的远洋运输事业,国家下决心建立起自己的远洋船队。在国内遭遇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批准从接侨租船费用中抽出拨款26.5万英镑(当时约合90万人民币),由捷克公司向希腊购买“玛丽安娜”号,改名为“斯拉贝”(Slaby)号,再立刻转手到中国门下。

参加接船的有中方人员21人、捷方船员21人、波兰船员5人。中方人员于1960年7月从北京乘飞机,经莫斯科到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再从那里转乘火车到达黑海之滨的康斯坦萨(Constanta),“斯拉贝”就停在那等待交接。

当时的“斯拉贝”已经接近报废状态,船上的航海仪器、通讯设备不灵,客房、船室、甲板多处漏水,船壳铆钉松动,锚链严重磨损。通风斗有的地方已锈蚀得只剩一层漆皮,两台主机的底座曲拐轴支架有十几道裂纹,柴油机运转时上下发火、气缸盖裂开漏水,电缆绝缘性差,一不小心就可能漏电短路起火,真可谓千疮百孔……

但新中国的海员面对这些问题并不发愁,他们感慨地说:“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远洋船,真受气;现在我们一定要修好、开好自己的远洋船,争口气!”立刻投入抢修。曾参加香港招商局13艘船起义的航海界老前辈陈宏泽同志成为第一任船长,当时一起去接船的捷克老船长称赞陈宏泽:“这个船长了不起,连雷达都能自己修,新中国创业阶段就是需要他这样的人。”

办完手续,经过匆匆两天的检查、修理、试车、练兵,“斯拉贝”正式朝着中国出发了。一路上历经艰辛,故障不断,甚至还发生过烟囱着火事故,幸而及时扑灭。最终她还是顺利抵达广州黄埔港,1961年初开往香港修理,改善设备,使之符合国际远洋客轮标准。陈宏泽教育船员:能自己修的就不让船厂修,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节省开支。陈宏泽和政委、轮机长一道发动各部门船员认真讨论公司的要求,编制了一个切合实际的修理单。在香港近两个月的修理中,船员们处处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省了很多费用。

当时,从国务院到中侨委,从交通部到广东省,对修复工作都十分关心。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曾几次叫秘书来电话过问修船情况,连船上几颗铆钉松动漏水是否已修好都问到了。周总理的关怀,大大鼓舞了船员斗志,大家日夜苦干,人熬瘦了,眼熬红了,都视为常事。

维修过程中,陈宏泽设计用两段拉杆控制的方法,改装了轮船的两侧木舷梯的踏板,使舷梯在任何高度时,踏板都保持水平。救生艇甲板因年久失修,木质腐烂,捻 缝脱离漏水,影响下面一大片客房。如果更换甲板,可能要将整层甲板连同钢板拆除,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外汇紧张,对这样一艘超龄老船来说,这个方法耗资 太大。一次偶然机会,陈宏泽看到该轮冷藏舱铺有沥青的地板被碰掉一块,露出30年前光亮的钢板,突然受到启发。他挖出一桶沥青带回房间研究,把它烧熔浇在 甲板上,用脚踩,发现和一般沥青稍遇热即化不同,并不粘鞋。他走访了几家研究所,得知这些沥青中含有防热添加剂。陈宏泽建议挖出货舱内的沥青,加热后铺在木甲板上。于是借来修路的设备,在甲板上修起“路”来。一个平整、宽阔的甲板修理好了,再也不漏水,维持了近十年,直到报废。船上12只已经30年的木质 救生艇实在朽坏不能修理,换新的费用很大。陈宏泽带领几名船员跑遍了香港的所有拆船厂,寻找合适的铁壳艇。在他多次奔走的努力下,终于把救生艇都更换了, 只花了买新艇十分之一的钱。船上要置备做饭的蒸汽锅,买新的每个要花几千港币,船长从招商局朋友那里打听到某拆船厂有废旧蒸汽锅,就用每个三四百港币的价钱买回4个,仅此一项,就节省一万多港币,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额费用。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