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国际邮轮(配套)产业发展论坛暨展览会于2019年8月22日-23日在上海宝山举行,本次论坛初衷是响应2018年9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9个部委正式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加快推进邮轮建造及配套装备产业发展,重点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等具体要求,推动我国本土邮轮建造(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本次会议共吸引来自国内外400余人应邀出席,共20余家展商参展。共有5个议题,分别是邮轮建造及供应链体系、内装板块、装备板块、邮轮设计及技术板块、邮轮建造标准及开发板块等,期间穿插供应商分享、简短沙龙等互动。通过本次参会,笔者对我国邮轮建造(配套)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与发展设想有了一些了解,以下有几点体会分享:
1、邮轮(配套)产业是一个完备复杂的技术体系
邮轮产业是一个技术性十分复杂的产业,相比较汽车、高铁、民航,邮轮的零部件涉及将近2000万个,是世界上运输领域最复杂的技术工艺体系。当前国际邮轮建造船厂主要在欧洲,三个事实,一是邮轮建造模式主要是分包,船厂是总包商,其中多个环节、平台、装备需要社会化协作,其中20%-30%是船厂自身完成,剩下绝大部分需要分包商承担,这说明邮轮建造(配套)产业已经进入高度社会化精细分工协作阶段(主要是指:配套装潢、建造工艺);二是欧洲造船厂所需要的配套零部件80%以上是本土供应,无需支付高额国际物流成本,欧洲造船(配套)产业是世界一流,国外国际邮轮配套产业十分成熟,对于我国本土化邮轮产业配套体系既是挑战更是机会,需要更多本土邮轮人站出来;三、邮轮配套产品技术有一个完整严格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配套产业主要涉及客舱区、功能技术区、公共区域等区域,技术难度十分复杂,但国际组织、国际行业协会已经有成熟的标准规范体系(各类证书)。
2、我国邮轮建造(配套)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首艘邮轮建造工作已经准备就绪,根据时间进度安排,将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邮轮船舶技术设计与邮轮内装设计是同等重要。同时,文化与内装密不可分,室内装饰设计为这种商品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资源。但另一个事实是,我国邮轮内装等配套产业存在技术空白、规范不完整、人才缺乏、认知度不高等问题。虽然知道国外配套装备各方面成本高,但依然主要采用国外配套装备与工艺,原因有三,一是我国配套供应商自身能力体系不健全;二是对我国配套供应商认知度不足;三是缺乏工匠培养体系。未来可以开展专业细分培训,定期能力评估,与国外先进机构与协会开展联合办学。国内各大造船企业认为,配套装备工艺本土化十分必要,这里涉及到时间成本、货物价值等因素,各大造船企业深有体会。主要涉及的短板是:供应商取证成本、目前中国邮轮市场的规模以及全球范围内物流服务响应体系建设。
3、邮轮建造技术与邮轮配套内装技术同等重要
在当前我国邮轮产业发展现状背景下,除加快船舶建造技术工艺本土化步伐外,还需要加快本土化内装设计、配套工艺与装备的本土化过程。邮轮内装设计与整个邮轮品牌、邮轮文化的塑造紧密关联,而这又与邮轮产业经济密不可分,当前在邮轮上讲故事正在成为有价值的产品。中国在做中国邮轮建造的同时,加速内装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这里面涉及几个层面的“卡脖子”要素:一是构建中国邮轮配套产业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二是加快融入世界配套供应链与技术标准规范体系;三是加快陆海配套供应产业技术标准对接,推动成立一批社会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服务本土配套企业国际化过程;四是加快塑造本土管理、设计、建造人才的工匠精神,联合国际知名企业、机构,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加速本土化;五是全产业链、全流程模式发力,多部门、多维度推动我国邮轮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压力不应只在供应商身上。
4、邮轮(配套)产业发展需要站在全产业链视角推进
邮轮配套不光是供应商的责任与义务,而应该站在整个产业链,全流程的角度来推动发展,本土化一定是主要方向.目前来看,我国配套产品与国外质量差距不大,甚至很多国外制造企业都用的是我国零部配件,但一旦进入邮轮市场,中国零部配件企业与产品标准就不符合相关标准认定,这是由于我国本土邮轮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而国外船东对于我国本土配套缺乏信任度,但实际上所有零部配件,甚至一些工艺技术我国已经成熟,大部分零部件企业不愿意取证,是因为当前我国邮轮建造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也就是取得IMO对于邮轮上船零部件的技术规范证书,而国外船东基本都是使用国外配套产品。目前我国急需建立本土化配套中间服务商,将一些符合国际规范、流程的取证工作交给第三方,将我国本土现有配套企业集成起来,发挥规模效应,打破国际配套技术门槛限制,以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模式突破国外建造配套的“市场垄断”。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