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公约》生效!中国拆船业迎来绿色转型契机
2009年5月,国际海事组织IMO安全与无害环境拆船国际大会在中国香港召开,审议通过了《2009年香港国际安全与无害环境拆船公约》(以下简称《香港公约》)。这是IMO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对船舶“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进行管控的国际性公约,它填补了国际拆船法律机制的空白,结束了全球拆船业缺乏统一安全与环保标准的时代。
近3年全球市场份额不足5%!怎么办?
拆船业是实现绿色船舶产业链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拆船大国,2007年~2017年,我国拆船量占世界拆船量平均份额超过20%,2009年拆解量占全球份额的32%。
印度占全球拆船业份额或将提升至60%
据12月26日印度《金融快报》报道:本月生效的印度《船舶回收法案》(Recyclingof Ships Bill)标志着印度接纳了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安全与环境无害化回收再利用香港国际公约》,船运部希望吸引包括美国在内更多国家将废旧船舶运至印度拆解。
拆船业:何以担当合格“清道夫”
尽管进口废船明年被列入禁止进口目录,但这并不影响国内废船拆解行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作用。“船舶拆解业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报废船舶的回收与安全环保拆解,使大量的废船资源得到充分的循环再利用,防止废船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拆船业也是现代服务业,作为‘清道夫’,承担着确保港口与航道安全的义务和责任
拆船业挣扎在成本线上
世界拆船看亚洲,亚洲拆船看中国,然而曾经辉煌如此的中国拆船业如今却面临着穷途之困。税费高、环保投入多、劳动力成本增大、物资销售缓慢、库存占压资金周转率低,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盈利空间极其有限,持续亏损成为2015年中国拆船企业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高买低卖拆船业挣扎在成本线上
世界拆船看亚洲,亚洲拆船看中国,然而曾经辉煌如此的中国拆船业如今却面临着穷途之困。税费高、环保投入多、劳动力成本增大、物资销售缓慢、库存占压资金周转率低,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盈利空间极其有限,持续亏损成为2015年中国拆船企业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中国拆船业“有价无市” 多种经营或许有望
面对短期内无法转变的颓势,有些企业强化内控管理,节流挖潜;有的企业整合自身有效资源,在开源上寻求新的商机。如将经营的触角延伸到海工、修船、物流、航运等领域,希望“东方不亮西方亮”,借助它山之石,攻下拆船赤字。